谁是投资过热的始作俑者?
更新日期:2004-7-14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上半年,中国经济最为抢眼的指标是投资的迅猛增长。正是由于投资的带动,中国经济在局部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过热的倾向。
当前,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投资增幅正在逐步回落。但是,这次投资热中所暴露出来的市场化投资的盲目性,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中国投资的历次冲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资金的大规模介入。今年上半年,投资的迅猛增长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资金的迸发,市场的自发冲动。今年前5个月,全国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33.3%,而民营企业投资增速高达70%。民营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31.8%上升至目前的一半左右。
在人均GDP跨上1000美元新台阶后,中国城镇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急剧升级。汽车、住房,成为消费者争相购买的重量级商品。大量城市拆迁,造成了许多拆迁户对住房的被动需求。旺盛的需求,带来了房地产、汽车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拉动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利润以翻番的速度攀升。巨大的利润刺激敏锐的社会资本,兴起了投资的高潮。
目前,中国民间资本存量高达12万亿元以上,已经超过国有资本的存量。但也应该看到,市场化的投资者由于掌握信息的不完全,在投资决策上存在着盲动的倾向。尽管权威经济部门一再发出警示,但受眼前利益的驱动,今年前两个月,投资热潮反而愈演愈烈。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这些行业才逐步降温。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新一轮投资热中,地方政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少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是出于短期利益考虑,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加剧了投资的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乱批土地,乱建开发区;各种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大拆大建,急于改变城市面貌等现象在各地非常严重。
目前,对于投资热现象,中国已经有了明确的治理对策。对于市场化投资中,符合国家政策的,不但不能限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它们发展。特别要引导它们投资到薄弱环节上;对于不符合发展方向的市场化投资,比如在三大过热行业,也尽量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在用地、规划、环保等方面抬高门槛,与国有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