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脆弱性突显 中缅石油管是根稻草?
更新日期:2004-7-15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马六甲困局」的困扰下,不少学者和有关部门从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先后提出了3个解决方案:建立泰国南部沿海「海陆联运陆桥」、建立泛亚洲石油大陆桥和开凿克拉地峡运河。但这几个方案各有利弊:第一和第二个方案只能解决4000万吨左右原油的运输问题,这与远东国家需从中东进口4亿吨左右的原油相比,作用相当有限。
第三个方案是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亚洲的「巴拿马运河」,一直是「撇开马六甲」设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方案。但泰国政府无力独自承担这项工程,中国对这个工程也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克拉地峡运河工程一旦建成,必将对新加坡的航运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此外,马六甲海峡的其中一个担忧是担心美国卡脖子,但改道泰国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美国在泰国也有驻军。于是,缅甸进入了中国专家的视线。
据保守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产供能力分别只能达到1.75亿吨和1.9亿吨,而同期石油需求为3.4亿吨和4.4亿吨,缺口为1.65亿吨和2.5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0%和60%。而对外石油依存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中国石油安全的脆弱性在增长,因此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是迫不及待的。
专家倡建中缅石油管
本月11日,随着缅甸联邦政府总理钦纽访华,中缅输油管道修建何去何从的问题顿成国际焦点之一,同时也受到众多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因为这关乎到马六甲海峡未来的战略地位和中国的石油命脉。为此该报专访云南三学者,请他们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李晨阳、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瞿健文、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磊三位学者,今日在接受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称,对于破除「马六甲困局」,修建从缅甸实兑港到昆明的中缅石油管道是最佳选择。不过,三位学者称,此方案仅仅只是停留在学术探讨的层面上,并没有通过云南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
缩短运程节约运输经费
三位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缅石油管道及中国石油安全的研究,他们在研究报告《中缅石油管道与我国石油安全》中指出,缅甸实兑港是深水港,能建停泊20万吨级油轮的码头。这是建议选择实兑港而不是仰光港的根本原因,仰光港是一个仅能停泊万吨级轮船的港口,港口条件不适应大型油轮的停泊。并且新建实兑深水港仅须投资几千万美元,规模不是不大。
此外,从瑞丽中缅边境经曼德勒到实兑港全长约900公里,其中的400多公里已通铁路,缅甸政府对其余路段已做了修建铁路的规划。这就是说,中缅输油管道可以选择沿铁路和已经勘测好的路线修建,不仅省事,能大量节约经费,而且比较安全。
方案亦有两不足之处
这条管道的具体线路是,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直达云南。该路径比中国按传统方式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提炼后再运往其它地方,至少能减少1,200公里的路程,而且要相对安全得多。由于这条管道处在气候温和的地区,比起中哈石油管道的铺设要相对容易,如果按照中哈石油管道的造价,这条管道大约需要20亿美元左右的投入。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全问题学者卢国学说,缅甸信道意义肯定是很大的,但毕竟远水不解近渴。他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成本问题;二是周边国家的认可。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董焰证实说,中缅石油信道目前仍然停留在专家热论阶段,还没有提到政府层面。他认为主要问题是缅甸政府因军政体制,与东南亚的合作存在不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