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红色警报拉响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

更新日期:2004-8-2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对中国而言,当前的石油现状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经历与考验,其影响不仅波及生产、消费等经济层面,更影响国家安全。
  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吨至6.1亿吨,而 国内可供量却只有1.8-2亿吨,缺口达2.5-4.3亿吨。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尽管对于中国是否存在石油危机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随着中国石油对外高依赖格局的逐步显现,中国有必要从国家安全角度制定我国的石油战略。
  电力紧缺、煤炭紧缺、成品油涨价。
  当资源成为约束一个国家前进步伐的重要因素时,很多事情就变得异常简单和急促。比如中国的石油战略。
6月30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莫斯科会见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时表示,俄政府可能在今秋就铺设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线),这条干线确定后,将具体讨论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问题。他同时透露,由于俄内部各种因素,特别是环境保护等问题,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安大线和日本方面早先提出的安纳线,均被俄有关部门否决。
  历经九载谈判,被寄予厚望的“安大线”项目却无疾而终。残酷的现实,迫使有关方面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石油战略: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严重依赖已成一个基本事实和趋势,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怎么得到保障?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是否足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如何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紧迫的石油形势
  中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权威人士指出,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除石油出现危机外,今夏电荒、煤荒亦接踵而来,中国面临着能源危机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9112万吨。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最迟在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就将突破1亿吨大关。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石油市场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且中国的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资深研究人士分析称,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原油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加。2003年前三季度,国内GDP增速为8.5%,而同期原油消费需求增长竟高达9.2%。
  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2002年的每日495万桶,增至2003年的每日539万桶,今年则已增至每日570万桶。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中国原油需求持续膨胀。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中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做了预测,分别为2.80亿吨和3.60亿吨;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亿吨、3.10亿吨、3.5亿吨和4.0亿吨。
  在庞大的需求背后,是中国的石油储备和开采能力的日益窘迫。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 保守估计,在2005年、2010年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1.0亿吨、1.5亿吨和2.0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
  据预测,如果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安全隐患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买家。然而,随着世界油价的飙升,中国获取石油的代价已经越来越大。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静地徘徊在20美元附近的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已经疯狂地赶上和超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达到41美元/桶。
  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或长期供应能力不足,也不是由于政治、军事冲突而对我国实行石油禁运。上海社科院刚刚完成的《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关于能源方面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东地区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当然也不完全排除由于其它国家间的重大冲突造成短期石油供应受阻波及中国。
  粗略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据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大伟认为,中国石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供求矛盾日益显著、原油进口通道单一、原油供给受制于人和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等。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进口原油运输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它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能源安全问题,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等因素。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看,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此外,由于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受制于它国日益突出。从目前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石油战略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它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买涨不买落”现象便是最直接的证明。200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了七成多;随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至2001年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中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约7%。
  在国际油价高涨的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又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2.8%,中国原油进口“量价齐增”(进口数量增加的同时价格上涨)的恶性循环一次次再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韩文科副所长认为,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和分享全球的石油安全体系,也应参与改善和加强世界石油安全体系。我国推动的世界石油安全应以促进建立石油供需双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长期经济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石油安全机制为主;同时对非洲、里海和除俄罗斯之外的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予以充分关注,把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和加强经济互补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认为,中国的石油战略至少包括六个层次:一是在技术进步基础上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减少对油气的依赖。譬如煤炭的气化、液化利用,继续开发核电等;二是建立资源储备,譬如封存部分已探明储量,恢复和保持生产能力与后备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即“采储比”;三是建立战略储备;四是逐步建立需求大户的企业义务储备;五是发育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譬如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者远期合约交易制度;六是建立期货储备,譬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等。
  韩文科则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整体性的长期战略规划,只有这样,中国解决石油问题才真正可能摆脱“瓶颈”的状态,实现长袖善舞。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