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促化工经济向好回升 需求带动效果显著
日期:2010-2-10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2009年,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增幅虽小,但不可小觑,因为去年是新世纪以来国内经济和行业最为艰难的一年,这样的业绩来之不易。据了解,除了工业总产值外,石化行业2009年度经济报告中的众多数字都十分抢眼:从增长幅度看,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增长4.8%、炼油行业增长5.2%,化工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产销率看,全行业98.3%的水平高于全国97.67%的平均值;从进出口看,进出口额从年初的双降转为12月份的双升。
石化行业的回升在2009年下半年有了明显信号。一方面,2008年底,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整,更好地反映了企业生产成本、市场供求情况以及资源稀缺程度。这大大改善了炼油行业和大型炼化公司的盈利状况。另一方面,4万亿元投资对于石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有正向的拉动作用。特别是2008年末和2009年初石化企业去库存和补库存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也是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加。这种政策主导下的经济,直接或间接为石化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空间。
在1月末举行的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高级分析师冯世良介绍了推动行业经济向好回升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一,国家宏观政策推动。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激发了社会购买力,拉动了化工配套产品的市场需求。而家电、汽车市场的旺势必然激发企业加大配套化工产品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的热情。
第二,国家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去年,恢复和提高了1150种重要石化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占石化出口产品1330个税则号的86.5%,大部分化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已基本调整恢复至13%;取消了硫酸出口暂定关税;取消了黄磷、磷矿石、合成氨、磷酸、氯化铵、重过磷酸钙、二元复合肥等产品的特别出口关税;对合成氨、磷酸、氯化铵、重过磷酸钙、二元复合肥等化肥产品统一征收10%的出口暂定关税,并延长了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征收出口关税的淡季时间,将尿素的淡季出口税率适用时间延长一个月,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的淡季出口税率适用时间延长一个半月;在信贷方面积极向大中型企业倾斜。这些政策扶持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样,对抑制过剩产能,发出了强烈信号。
第三,下游行业的支撑作用。2009年相关下游行业需求的增加,拉动了化工行业的生产增长。如,机制纸及纸板增长12.1%、纸制品增长14.9%、肥(香)皂增长14.5%、合成洗涤剂增长9.3%、塑料制品增长10.6%、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增长18.7%、大中型拖拉机增长30.7%、汽车增长47.8%、绝缘制品增长27.4%,这些产品的增长,直接带动了相关化工产品的增加。可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产品市场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行业产品结构的适时调整,增产适销对路产品,对于化工行业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支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3个方面中,两个方面属于相关行业消费的带动。石化协会产业信息部副主任祝舫认为,整体上,2009年石化行业的回升向好,在政策经济主导下,国内需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橡胶制品行业表现尤为明显。受金融危机和美国特保案的双重影响,轮胎出口步履维艰。然而,去年国内轮胎产量达6.55亿条,同比增长18.1%;出口轮胎3.02亿条,出口依存度约为46%,比上年下降 10个百分点。可见,国内汽车需求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