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辨证式”越冬
更新日期:2008-12-5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这个冬季,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也觉得寒冷。巴斯夫11月19日在德国总部宣布,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来自汽车、建筑及纺织等行业的需求大幅减少,公司将临时关闭共计80家工厂,大约有100个装置正在减产。而此前10月31日,巴斯夫发布的2008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降38%。’就全球而言是有所增长的,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整体业务在下降,这不仅包括亚太,也包括中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巴斯夫亚太区总裁贺博科(WolfgangHapke)如是评价。
巴斯夫仅仅是受难者之一,世界金融危局之下,全球化工品需求的大幅下降已让整个化工行业遭受重创且尚未看到复苏曙光:陶氏化学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12%;杜邦第三季度净利润下降30%,至3.67亿美元。
巴斯夫2008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销售额达160亿欧元,比去年同期的140亿欧元略升13%,但净利润仅为7.58亿欧元,比去年同期的12亿欧元下降38%,每股收益为0.82欧元,去年同期为1.25欧元,跌幅达26.4%。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汽车业的衰退。事实上,作为大众汽车及现代重工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巴斯夫执行董事会主席贺斌杰称,10月末,巴斯夫已关注到了严峻的经济形势,彼时关键市场的客户需求开始大幅缩水,’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客户已经临时取消订单。
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之策,贺博科称巴斯夫提出了短期与长期结合的策略。’短期是‘节约’,比如我们减少旅行,减少招待。我们要减少库存,同时严格资金运营,不再允许放账,这样我们有一定的现金流。为了保证我们的现金流,我们提高生产的利用率和效率,这些都能够让我们节约成本。
在巴斯夫全球拟减产的100个装置中,有2个装置来自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后者为巴斯夫在亚洲最大的单个投资项目,同时亦为到目前为止德国对中国投资最大的项目。2007年巴斯夫大中华区的销售额约为44亿欧元,约占其全球销售额的7.6%。而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巴斯夫中国的销售额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3%。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之下,汽车、涂料、塑料、服装等需求的急剧下跌,世界各国商品价格多在10月创下了较大跌幅记录,作为与日用品休戚相关的上游产业的化工行业,也遭受需求衰弱的打击。各大化工巨头三季度的报告已然出炉,除了巴斯夫、陶氏化学、杜邦、PPG等企业利润无一例外的均呈下滑之势。以全球第二大油漆和涂料生产商PPG工业公司为例,其第三季度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的前提下,净利润同比下挫39%
在此危局之下,减产、降低成本或原材料采购价格、并购与剥离、加速新兴产业国家的布局等则成为化工巨头们度过今明两年的重要棉袄。在减产或延缓投产方面,巴斯夫方面,自9月末开始,该公司将全球范围内的己内酰胺的产量削减了大约65%,并将临时关闭80家工厂;陶氏化学方面则称将采取’激进手段’,来保证2009年全球不景气下的盈利目标,而部分工厂的关闭和其它开支的缩减将成为首要措施之一。
在降低成本或原材料采购价格方面,巴斯夫正在加速再次宣布将剥离全球苯乙烯业务,并试图通过更加强大的一体化运营来降低综合成本,目前其已将安特卫普生产基地的裂解装置产能从80万吨/年扩增至108万吨/年,并计划扩增路德维希港和安特卫普生产基地的环氧乙烷能力;陶氏化学则加速与科威特KPC建设190亿美元的石化合资公司项目进程,计划通过与大型能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来减少由石油天然气所产出的基础化学品的盈利周期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