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质量经济新时代 化工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日期:2011-9-1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9月,我们迎来了以“建设质量强国、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22个全国质量月,这也是“十二五”开局的首个质量月。自1978年开展质量月活动至今,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逐步健全,全民质量意识日益提高,“质量第一”已成社会共识。化工行业置身其中,在倡导“质量兴业”、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在为建设质量强国尽其应有之责。
质量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是其做大做强、延续发展的原点,无质而不立。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舍此,则自毁前程。
近年来,化工行业在质量管理上苦练内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目前,涂料、硫酸、合成氨、化肥、电石、染料、磷矿、农药、磷肥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产品实物质量水平得到提高,主要原材料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日趋完备;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如尿素在氮肥中的比重、高浓度磷复肥在磷肥中的比重、离子膜烧碱在烧碱中的比重、子午线轮胎在轮胎中的比重均有了很大提高;此外,石油和化工行业QC小组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覆盖全行业的组织网络和工作体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质量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地更新,质量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品质,同时还包含着产品质量对产品销售、顾客利益、社会利益的潜在影响,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时至今日,它已形成一种体系、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全过程链,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表明质量关失守。因此,对质量的重视和苛求,带动的不仅是单纯某一产品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产品链条、产业结构乃至整个发展方式的调整。
质量理念的转变,对行业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化工产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一环节出现纰漏,都会贻害社会。近年来,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建筑外保温材料的违规滥用现象,高毒农药的遗留隐患,假化肥的泛滥等等,有的虽非直接因化工而起,但其结果无不使行业质量成色黯然。因此,化工行业在各个环节坚守诚信原则,严把产品质量关的同时,还需要预防、监督和协助上下游相关行业科学利用化工产品,协同作战,维护化工行业自身形象。
质量是整个化工行业的生命线。《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质量发展指南》已然明确了行业质量兴业的方向和目标。“十二五”期间,全行业还将推进3项重大项目:质量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在农药、化肥、涂料等行业,加强安全性检测能力建设,建立有害物质限量安全数据库,提高对质量、安全、卫生、环保等领域的检测能力。基础数据平台开发工程。建立质量信息采集渠道,跟踪产品质量状况;建立行业质量水平评价和发布制度,帮助企业改善产品。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包括农药产品提高安全性、环保性工艺改进及新产品研发工程,化肥产品质量改进工程,涂料施工技术提升工程,汽、柴油品质提升工程。
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石化行业理应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审视当今现实,世界已经进入“质量经济时代”。只要全行业咬定质量不放松,化工质量强国必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