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头条 >> 详情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系列解读 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日期:2012-2-17 来源:工信部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十九

                            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是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传统基础产业升级换代,构建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体系,加大资源的国际化保障力度,推动原材料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为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十一五”原材料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以来,原材料工业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一是行业规模持续增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石化生产大国,石化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高端化学品比重和化工精细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粗钢产量达到6.3亿吨,占世界产量45%左右,钢材品种质量不断优化,国内自给率已超过96%。十种主要有色金属产量超过3000万吨,其中铜、铝、铅、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4%、40%、45%和40%。水泥产量18.5亿吨,平板玻璃产量6.6亿重量箱,均占世界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如,石化行业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自主化率分别超过90%和80%,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技术居世界领先。三是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结构得到改善。如,中西部地区水泥产能增长迅速,东部地区水泥产能得到抑制。浮法玻璃行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57%。四是淘汰落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如,有色金属行业,铜冶炼综合能耗347千克标煤/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14013千瓦时/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要看到,原材料工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资源约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促进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五”原材料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是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原材料工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原材料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调整、改造、升级、换代”,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着力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布局优化,建立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全面建设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清洁安全、质量效益好的现代原材料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原材料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原材料工业由大到强转变。
  概括地说,“十二五”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解决总量过剩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重点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要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跨行业、跨地区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三是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要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四是构建多元化的资源保障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合理规划开采规模;拓宽国际资源开发经营思路;加快原材料资源及产品储备、资源再生及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各主要行业“十二五”发展任务
                                石化及化学工业
  石化及化学工业是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下游产业链长。“十二五”石化及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合理优化石化产业布局。为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多联产发展模式是石化及化学工业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炼油工业要依托海上进口原油,在沿海扩建、新建若干个炼油基地;依托中缅、中俄、中哈和沿江原油管线,提高华中、西南炼油能力,发展以武汉、成都、昆明等为核心的中西部内陆石化产业集中区,建设规模以满足当地成品油市场为主。乙烯、芳烃要坚持炼化一体化,继续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石化产业群,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石化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要结合原油资源条件发展炼化一体化。东北地区石化工业,要重点促进现有装置升级。
  二是提高烯烃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来看我国烯烃工业的发展受原料供应制约较大。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能源需求增长较快,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烯烃原料供应日趋紧张,制约了乙烯行业发展。同时,受炼油行业布局分散和平均规模较低的制约,单个炼厂生产的石脑油数量有限,难以配套合理经济规模的乙烯装置。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提出,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原料路线,保障烯烃原料供给。鼓励进口凝析油、轻烃等资源,优化烯烃原料结构。依托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自主开发的煤制烯烃技术,适度发展煤制烯烃。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炼厂副产品生产烯烃。
  三是有序发展煤化工。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扩张较快,2010年,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十二五”时期,传统煤化工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产业升级。现代煤化工要根据煤炭资源储量、水资源量、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等综合条件,采取集中集约、上下游一体化方式建设生产基地及煤电化热一体化示范基地,严格控制煤炭调入省和基本平衡省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探索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IGCC)热电化一体化可行性,力争建成示范工程。
  四是促进传统化工健康发展。轮胎、纯碱、烧碱和电石法聚氯乙烯等传统化工产品过快增长,过剩态势日趋严峻,部分落后产能资源消耗高,“三废”处理措施不到位,技术装备水平低、原料配套条件差,影响行业整体竞争力。《规划》提出,“十二五”要按照有关产业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严重污染环境、资源消耗高、安全隐患多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如单台产能5000吨/年以下和不符合准入的黄磷生产装置、有钙焙烧铬化合物生产装置(2013年)、隔膜法烧碱,5000吨/年以下工艺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氢氟酸、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要求进行淘汰的部分消耗臭氧层物质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推进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新增产能要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条件,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是抓好化肥等支农化工行业发展。继续开展化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支持氮肥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促进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和优势企业集中。结合兼并重组、原料结构调整和上大压小,支持企业在能源产地和有条件的粮棉主产区建设大型尿素生产基地。在云、贵、鄂、川等磷资源产地,依托现有企业完善大型磷肥基地建设。重点依托青海和新疆钾肥资源优势,建设大型钾肥基地,青海基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新增100万吨钾肥产能(实物量)。新疆基地力争新增170万吨钾肥产能(实物量)。同时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步伐。复混肥和掺混肥料主要在消费区域建立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目前,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环保农药品种发展缓慢,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仍占一定比例,特丁硫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等20多种高毒农药品种仍需进一步削减和替代。“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农药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园区化管理,加快高毒高残留农药淘汰与替代,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品种,鼓励发展生物农药。大力推动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六是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发展。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完善危险化学品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规范设计、高效管理,淘汰落后高危工艺,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产业本质安全水平。优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布局,实施园区准入制度,科学规划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内危险化学品产业规模、结构、布局、工艺和产业链、运输风险、项目间安全相关性等,合理制定安全容量和环境安全防护距离。加大三聚氰胺、增塑剂、瘦肉精、工业硫磺、荧光增白剂、染色剂等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化学品的生产及流通管理力度,按要求在产品标签和包装上印制“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积极倡导和推进责任关怀,引导企业关注安全、关注员工、关注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新闻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