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 树立节能减排新标杆
日期:2013-1-9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辑:郑璐 |
在线收藏 |
|
2012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建立,合成氨、甲醇、磷酸二铵、硫酸、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和轮胎等重点领域的成功经验,带动了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向前迈出新的一步。
2011年9月,我国政府发布《“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研究确定高耗能产品和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先进水平,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明确实施时限。石化联合会在《方案》发布后就启动了相关工作,经过深入摸底调研,最终形成了首次发布的能效领跑者名单。
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节能减排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在烧碱行业,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离子膜电解装置。比如,上海氯碱化工股份公司、新疆天业集团、天津大沽化工股份公司等,无论在工艺技术方面,还是在节能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甚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河南心连心化肥公司、开磷集团、中化重庆涪陵化工公司、浙江巨化电石公司、青岛碱业股份公司、云南晋宁黄磷公司、杭州中策橡胶公司等都是各自领域的能效领跑者。
但是,如果从行业平均水平来看,差距确实存在。通过对比分析,行业平均能效水平与领跑者的差距普遍在10%~30%,差距最大的行业超过40%;落后者与领跑者的差距则在50%,差距最大的行业达到120%,即同样生产一吨产品,落后企业消耗的能源是领跑者的2.2倍。
2012年,石化联合会对公布的10个重点耗能产品进行了初步测算:假设到2015年产量仍维持在2011年的水平,而行业平均能效水平则达到2011年的领跑者水平,那么当年可节能约2100万吨标准煤,这说明行业节能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节能工作的任务还很重。
因此,石化联合会指出,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包括确定领跑者、制定政策措施以及选择提高能效的技术路线、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等。要不断完善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实现能效领跑者发布的常态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介绍说,发布制度涉及合成氨、甲醇、磷酸二铵、硫酸、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轮胎、原油加工和乙烯等12个重点耗能产品(行业)。这12个产品(行业)2011年度能耗消费总量占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45%左右,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统计基础较好。最后发布所涉及产品(行业)未将原油加工和乙烯包括在内,主要原因是这两个产品(行业)能耗计算标准尚未统一,能耗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从能耗占比来看,已发布的10个产品(行业)能耗总量占全行业能耗总量32%左右,炼油和乙烯能耗总量占全行业能耗总量13%左右。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考虑适度扩大发布产品(行业)的数量,增加其覆盖范围和能耗占比。”孙伟善表示,根据行业现有工作基础,按照循序渐进、保持延续性的原则,并结合2012年试行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执行情况总结,石化联合会建议,对2013年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进行一些调整。在产品(行业)范围方面,建议保留现有12个产品(行业),适度增加产品(行业)数量。一是争取在2013年发布名单涉及原油加工和乙烯,二是增加炭黑产品。理由是,原油加工和乙烯能耗总量较大,为行业所关注,可以大幅提高发布产品能耗总量的占比,扩大发布产品的覆盖面;同时,能耗统计计算标准的出台,也使之具备了统计基础。而炭黑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已于2012年11月20日通过了技术审查,将于近期公布执行,也具备了工作基础。
另外,从石化联合会获悉,今年的发布指标、统计标准、统计和发布周期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也将进行部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