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探索盐湖资源利用之路
更新日期:2010-11-12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加快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依托“聚宝盆”——柴达木地区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资源型特色工业体系,在柴达木盆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内循环生产、产业间循环组合和资源间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同时,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和实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资源开发逐步由“量变”向“质变”转变。
2010年10月,由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100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在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上正式投料试车,这一项目的建成首次实现了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的有效结合,标志着盐湖资源开发由单一的钾盐生产向钾碱结合、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转换。
青海盐湖集团副总经理谢康民介绍,“100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是国务院确定的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的延续,综合利用工程共分三期进行,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以氯化钾和氯化钠综合利用为主,建设完善的基础盐湖化工体系,三期以金属镁一体化开发为核心,建设一个集有色、煤焦化、氯碱化工为一体的大型产业集群,从而在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产品完备的基础盐湖化工体系。
位于柴达木盆地、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其各类资源总量达601亿吨,但直到本世纪初,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发始终没能摆脱单一提取钾肥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作“废料”排放。据介绍,每提取1吨的钾肥(氯化钾)就要产生大约3.5吨的氯化钠、15吨的氯化镁和众多其他伴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