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电石厂借助优化转型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
更新日期:2010-11-24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染料、化肥、电石“三大化”为标志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自身存在的结构性、资产性、体制性等矛盾,已让企业陷入严重亏损的境地。电石厂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煤化工生产技术上,吉林石化的老电石厂一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由电石、乙炔再到聚氯乙烯的生产路线。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产业发展,该厂电石聚氯乙烯产品市场尽失。
此外,电石厂当时从国外引进的装置耗电量极高,号称“亚洲最大的电老虎”。受其影响,吉林石化当时全年耗电量估计可达上百亿千瓦时。
从1998年起,吉林石化的决策者下定决心,相继关停了电石厂的电石炉,不断进行一系列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2009年5月16日,随着电石厂厂长一声令下,吉林石化“一五”期间建成投产的炼焦、精苯装置进入停产程序,燃烧了51年的炼焦炉火渐渐熄灭。这标志着吉林石化“一五”期间建设的老“三大化”生产装置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彻底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
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立竿见影。通过关停装置,吉林石化不仅用电量大幅下降,同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677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0万吨,全面提高了工业废水排放质量,减少了环境风险。
结构调整后,老电石厂转为生产可用于制造冷冻液的丙烯酸酯和可用于生产洗涤剂的表面活性剂等多种产品。老染料厂转为生产化工新材料苯酚丙酮,这种材料向下游产业发展,可用于生产高级树脂镜片、高档热水杯和矿泉水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