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膜十二五规划上报 国产离子膜将实现规模生产
更新日期:2011-4-15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中国水资源正日益稀缺而工业化仍在高速推进,如何缓解资源与发展这对矛盾已成我国“十二五”期间面对的一大难题。作为解决路径之一,在水处理、氯碱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分离膜将扮演一个关键角色。
近日从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尤金德处获悉,该协会负责编制的《分离膜“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日前已制订完毕并上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国家相关部委,未来有可能被单列为《高性能膜材料“十二五”专项规划》。根据规划,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大举提高分离膜的自给率,在分离膜全领域形成完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实现进口替代,相关品种产能也将大幅增长。
规划主要起草人中国膜工业协会工程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陈观文介绍说,这份规划预计将分别被纳入工信部的《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以及科技部的《高新技术“十二五”规划》,对分离膜行业未来5年的大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作为分离膜的一种全氟离子交换膜在氯碱化工、新能源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现有烧碱装置规模超过3000万吨,是全球第一氯碱生产大国。但国产离子膜产业化以前,我国离子烧碱所用的核心材料离子膜100%依赖进口,成为我国基础产业氯碱工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为了消除这一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从1980年开始,我国将这一技术列入国家“六五”、“七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先后投入几亿元资金进行科技攻关,但一直没有研制成功。
直到2009年9月22日,东岳集团研制的氯碱工业用大面积全氟离子膜成功下线;2010年5月14日到6月30日,全氟离子膜成功应用于中化集团沧州大化黄骅氯碱厂、蓝星(北京)化工机械厂和东岳集团氯碱装置,终于实现市场化应用和进口替代。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内氯碱工业用全氟离子膜将实现规模化生产,年产能达到20万平方米,到“十二五”末争取替代进口率达60%。分离膜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已不单纯是水处理了,而是配合国家重大战略性装备制造的一个关键部件。
作为国家“863”膜与水处理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评议专家,陈观文此前也参加了该项目的验收。他指出,烧碱是所有化工工业中最基本的原料之一,是我国两大基础产业之一,一年有1000亿的产值,可见离子膜的市场空间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