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三届二次理事会上,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宣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经联合会理事会审议,原则通过。
4月25日,李寿生对《指南(讨论稿)》编制作了说明,与会理事就《指南(讨论稿)》展开热烈讨论。
李寿生常务副会长作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说明
据李寿生介绍,《指南》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十一五”行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十二五”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重点行业发展方向;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措施建议。
分析发展新形势
《指南》指出,“十二五”行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即从国际看,经济政策、政治局势等影响世界发展的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而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和石油下游化工品领域正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中东地区的竞争压力。
在贸易上,我国企业“走出去”将遭遇到更多的贸易障碍。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走出去”面临更大挑战。
从国内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长期向好,市场对石油和化工产品保持旺盛的需求。化肥、农药、染料、纯碱、轮胎等传统行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新型煤化工走在世界前列,有可能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
明确六大战略目标
《指南》明确提出“十二五”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六个方面,其中包含一些约束性指标。
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突破80—10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重要产业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2015年,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超过15家。
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COD、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7%,废水达标排放。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处置率达到90%。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企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的行业知名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支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进、健全并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的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
提出六大重点任务
同时,《指南》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包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实施“质量兴业”战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构建大中小配套协调的行业企业体系。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节能环保以及与新能源配套的新兴产业,促进新型煤化工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
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组建8-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把责任关怀、HSE和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安全健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清洁生产水平,开展企业和园区实施“责任关怀”试点。
在质量管理方面,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到2015年,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形成500个行业知名品牌和10个世界级自主品牌。要加强重要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起标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并研制出一批关键技术标准。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对国内市场供给缺口较大的资源类产品,鼓励增加进口。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内石化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扩大权益矿规模和开发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资源安全供应体系。
构建大中小配套协调的行业企业体系。鼓励优势企业向上下游拓展或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油和化工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石化企业与大型煤电企业联合,实现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鼓励支持大型企业主动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