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安排专项资金发展循环经济 产业框架初步形成
更新日期:2011-11-10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青海省分别设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市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青海省政府还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组长,12个厅局和西宁市、海西州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青海省循环经济试验区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工作。
经过5年的建设,青海省循环经济试验区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成为青海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科学编制规划加强资金扶持
在西宁和柴达木两个试验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青海省编制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并获国务院批复。相继完成柴达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发展规划、金属镁一体化工业园控制详细规划、“十二五”农牧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工业园发展规划等26个专项规划。
2010年8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大会,要求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在循环经济试点期间,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予以政策支持。
近年来,青海省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4批循环经济备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国家发改委累计下达年产一万吨碳酸锂、洁神餐厨垃圾处理、尾矿综合利用等一批项目共计1.89亿元的中央资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率先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选择部分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点,并下达国家专项补助资金两亿元。自2007年,青海省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675亿元。
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通过不断努力,青海省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循环经济产业框架。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依托盐湖、油气、金属、煤炭等资源,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综合开发、循环利用,通过对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壮大盐湖化工、冶金、油气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投产了盐湖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百万吨复合肥一期、格尔木炼油150万吨扩能升级改造、庆华焦化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正在建设金属镁一体化项目、10万吨ADC发泡剂、氯碱化工及热电联产、聚氯乙烯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积极谋划百万吨复合肥、一里坪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特种镁新材料等一批前期项目。
大力培育特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实施一批太阳能、风能开发项目,努力将柴达木打造成国家级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积极发展以三硅(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三箔(铜箔、电子铝箔、化成箔)、三锂(氯化锂、碳酸锂、金属锂)、三镁(氯化镁、金属镁、镁合金)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10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4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由0.0148吨/万元,降低到0.0059吨/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由0.00591吨/万元,降低到0.00123吨/万元。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逐年下降,分别达到1.6023吨标准煤/万元、1.3074吨标准煤/万元,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3.7万吨、1.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