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青岛化工业面对严峻形势 转型调整步伐显著加快

更新日期:2011-12-26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进入2011年,山东青岛市化工业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经营成本刚性上涨、市场需求不旺、融资日益困难……在这些几乎令人窒息的压力之外,化工业还要面对淘汰落后产能和环保压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化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耗能大,因此一直是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

     “现在不调整、不转型,今后就没有出路。今年以来,我们顶住压力加快搬迁和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为的就是早日走出困境。”青岛海湾集团董事长罗方辉说。

    成本与过剩:两柄“悬剑”

    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原材料与能源、生产用制成品需求出现明显下降,新订单指数处在50%以下。而对青岛市化工业来说,这样的状态几乎蔓延全年。

    海湾集团是青岛骨干化工企业,纯碱、氯碱、染料及中间体等是其主要产品,今年以来欧债危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等国际经济问题,以及国内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使海湾集团的很多主要产品处于需求疲软局面。

    “在纯碱板块,以轻质碱为原料的多种产品产能过剩,必须通过加大出口来消化;在氯碱板块,进入四季度以后,随着新建装置的集中投产,以及纺织、印染等下游行业进入淡季,烧碱需求不断减弱,而国内PVC企业产能过剩严重,同时又因房地产市场低迷而雪上加霜,开工率低于60%;在染料及中间体板块,出口量更是呈现负增长。”该集团总经理李明分析。

    综合考量,产能过剩是青岛化工业最为忧虑的“悬剑”。资料显示,我国化工行业传统子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都比较严重,焦炭、甲醇、电石等行业的装置开工率大约在50%左右;烧碱、纯碱、聚氯乙烯、农药、化肥、煤化工等行业的装置开工率还不到七成。

    再加上原材料、能源、运输价格的持续上涨,化工企业于是处于两难境地:为了转型升级,新规划的项目正加紧进行,但这些新项目投产后,却由于产品供过于求、成本持续上升,很可能处于一投产就亏损的境地。

    严峻形势促使转型加快

    实际上,青岛化工产业的转方式、调结构早在几年前就大规模展开,而今年更为严峻的市场形势,则让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当地规划,化工业将以实现“高端化、低碳化和集群化”为目标,并以海湾集团搬迁作为突破口,建设胶南董家口、平度新河“一南一北”两大化工产业区,彻底改变原先耗能大、投入大、收益低、产业链短的落后局面,在石化深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确立高端优势。

    据了解,海湾集团的双桃精化项目一期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项目、董家口石化产业基地海晶化工项目等重点搬迁项目,目前均按期推进或已投产,海洋化工、东岳泡花碱、青岛碱业等重点企业的搬迁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区,今年7月集中开建了总投资57亿元的13个项目,截至目前已启动在建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过80亿元,海湾集团热电联产、青岛碱业天柱化肥搬迁改造、青岛诺贝特公司纳米涂料及水性漆、青岛银畅国际物流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延展出全新的产业链。

    不惜血本引进先进技术

    “围绕海湾集团的搬迁发展以及两大化工产业区打造,‘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的资金将达100亿元,青岛化工业将由此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化工方向加速转型。”李明表示。

    在严峻市场形势下,海湾集团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该集团旗下的青岛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攻关,在世界纯碱行业首家实现了白泥由废弃物处理转变为资源化利用,并随着海水淡化项目的实施,在国内首家实现 “纯碱-海水淡化-浓海水化盐制碱-热电联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6月份,海湾集团所属的海晶化工集团甚至不惜血本,从国外引进全球先进的乙烯基工艺技术。这一由世界第四大化工制造商提供的技术,工艺生产全过程无废渣,废气全部无害化焚烧处理,废水经生态处理全部回用。

    “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将推动我市化工业破茧重生,加快形成新的竞争力。”青岛市国资委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