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3-8 来源:泉州晚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关联企业实现产品互供
“公司通过公用管廊引进联合石化公司苯乙烯和南埔电厂蒸汽,水、电等公用工程则利用湄洲湾氯碱公司设备。”福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福建省首个合成橡胶项目,泉港福橡化工合成橡胶项目就是企业间强强联合、产品互供的典型。据介绍,该公司由省属国企福建石化集团与福建炼化公司合资成立,通过对接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的丁二烯产品,相继试投产10万吨/年丁苯橡胶和5万吨/年顺丁橡胶项目,为本地制鞋、轮胎等优势产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
“从物流、贸易到最后进入大宗化工品生产这一实体经济,都与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有着紧密联系”,东鑫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汉明告诉记者,该公司投产的环己酮项目也依托了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产品,生产所需的苯、烧碱等原料实现就地解决。炼化一体化每年生产24万吨苯,东鑫大约承接其中的6万吨;烧碱则由同样是承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湄洲湾氯碱公司提供;蒸汽由邻近的南埔电厂提供,这些原料通过公用管廊运输,生产1吨环己酮可节省约300元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石化关联企业依附在泉州的石化产业链条之上,通过产品互供实现经营效益的优势叠加。嘉盛工贸公司从氯碱公司、南埔电厂购买60万吨电石渣、粉煤渣和石膏模,建成年产100万吨水泥的新项目;励源粉煤灰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南埔火电厂排放的粉煤灰,年可产49万立方米蒸压砖、创利1700多万元。
上游产品延伸完整产业链
通过产业集聚,依托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后的强劲带动效应,发挥其上游原材料优势,做足产业衔接和产业链延伸,本地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烯烃原料、乙烯、丙烯、苯、碳四、裂解碳五及碳九综合利用、羰基化合成、环氧乙烷等产业链。
“既享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和先进核心生产技术,又邻近周边市场的广大客户,生产原料优势和市场优势一举兼得。”中平神马(福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悉,尼龙66切片是工程塑料主要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纺织、汽车配件等领域。本地不仅有便捷的上游原材料供给,还有便利的下游销售渠道。于是,通过资产重组,尼龙66切片产业“抢滩”泉州,与本地的石化产业进行衔接。
“除了年炼油1200万吨和80万吨乙烯产能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芳烃、环己酮、聚苯乙烯、1.4—丁二醇等多种填补省内空白的石化中上游产品,也已在本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泉港石化园区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本地石化企业可生产20多个类别石化中上游产品,年产量达1000多万吨,实现了石化上游原料优势对中下游精细化工产业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