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渤海化工坚持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格局转变
更新日期:2012-5-11 来源:中化新网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十一五”以来,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机遇,把“调结构、转方式”与滨海新区建设发展相结合,把集团发展纳入天津大发展中来规划,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来布局。集团通过建设占地5平方千米的渤海化工园和占地近1平方千米的精细化工基地,使企业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品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初步实现了园区化的发展格局;完成了天津化工第二次创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坚持布局结构调整 打造园区化发展格局
天津化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既造就了具有中国近代化学工业摇篮美誉的天津碱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也形成了星罗棋布,分散在城市众多区域的一批中小化工企业。截至“十五”末,渤化集团所属的262家生产企业分布在天津18个行政化区县中的12个区县,其中以天津碱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越发突出。
面对城市建设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矛盾,化工企业远离城市集中发展已成必然。然而,渤化集团所面临的不是一家一户企业的搬迁。只有从战略上进行布局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批分散企业的聚集发展,真正实现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渤化集团以渤化园和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为载体,实施了外环线以内企业和天津碱厂的搬迁改造。目前,渤化集团所属的生产企业由遍布津城的12个区县,到90%转移到滨海新区,基本形成了布局基地化的集中生产格局,这些企业通过搬迁实现了改造升级。
在布局结构调整上,天津渤化集团的主要做法是: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确立集约发展理念。为搞好“十一五”发展,2001年,渤化集团公司和骨干企业的主要领导,先后到国内外先进石化园区考察学习化工园区发展经验。渤化集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实现规模和聚集效应,是解决集团主要问题的根本出路。为实现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渤化集团确定了“集中、集约、集合”的布局结构调整原则。集中就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全部企业进园区,实现生产的集中布局;集约就是统筹谋划,突出特色、产业聚集,基础化工在临港,精细化工进大港,实现集约的发展模式;集合就是整合各种要素资源、举全集团之力,规划建设渤海化工园和精细化工基地,走园区化发展之路。
抓住机遇借助外脑,高水平制定规划。天津碱厂搬迁是渤化集团实施布局调整的难点,也是实施调整的龙头。在实施天津碱厂搬迁和精细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制定中,渤化集团提出了“三个结合、三个必须”:与借助外脑相结合,规划必须高水平;遵循产业规律与集团实际相结合,规划必须可操作;解决现实问题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发展必须可持续。
加强开放型建设,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国内绝大多数园区,均由管委会统一规划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天津渤化园和精细基地,除供电、供水、供天然气由管委会统一建设外,其他配套都需自行解决。针对渤化园和精细基地建设特点,该集团坚持开放型建设的战略,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加盟园区发展。通过合资合作,不仅引进了建设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还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也为集团今后实现更大的发展,聚集了一批战略上的合作联盟。
坚持产品结构调整 打造三化结合发展格局
渤化集团所属的海晶公司(塘沽盐场)和汉沽盐场分别有800年和1000多年的历史,优质的原盐资源为盐化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依托丰富的原盐资源,通过“十五”期间实施的百万吨PVC工程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年产120万吨烧碱、155万吨PVC、80万吨纯碱等盐化工为主的产品格局。但是,随着近年来两碱企业的发展,我国纯碱、氯碱产能快速扩张,形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由于没有煤炭、乙烯等资源优势,再加上老企业的人员负担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渤化集团盐化工的优势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形势,渤化集团紧紧抓住天碱搬迁改造和中石化天津百万吨大乙烯装置提供45万吨石化产品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实施了以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碳一化工为产业核心,专用精细化学品为产品特色的产品结构调整。通过“十一五”的调整,新增重点新产品19种,盐化工产品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石化产品和碳一化工比重达到18.9%,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所占比重达到21%,初步形成了多点支撑、相互拉动的产品格局。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渤化集团的主要做法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渤化集团把解决一品独大、结构单一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天津碱厂在搬迁改造中,确定了以煤气化为龙头,海洋化工为基础,碳一化工为核心,与石油化工相结合,既保留纯碱优势产品,又进行彻底提升改造的调整思路。天津碱厂搬迁改造后,纯碱产品比重由70%下降到13%,基本实现了由单一无机产品向有机无机相结合产品结构的转变。渤化集团还抓住中石化天津大乙烯提供石化原料的机遇,发挥港化一体的优势,建成投产了PVC、聚苯乙烯、ABS三大合成树脂和丙烯产品,既初步实现了氯碱产业与石化产业的结合,也为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精细基地的建设中,渤化集团投资21亿元,利用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了10万吨顺酐及其下游产品、7万吨橡胶促进剂、1.2万吨抗氧剂、2万吨纺织化学品、万吨级环保型墨粉树脂等电子化学品、千吨级汽车交通配套化学品、百吨级医药中间体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等19个项目,初步形成了专用化、系列化的产品格局。
坚持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渤化集团始终坚持安全环保源头把关、一票否决。在渤化园和精细基地建设中,一方面通过园区化发展,实现公用工程集中建设、优化供应,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顺酐生产工艺的放热反应,实现精细基地装置的蒸汽供应,使精细基地成为没有“专职供热装置”的园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利用热电装置的废渣建设新型建材,利用副产二氧化碳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实现副产和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十一五”末,集团主要污染物COD排放较“十五”末下降2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下降20%以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坚持科技进步,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渤化集团做到科技创新的“三个结合”。即: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持续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促进企业发展;科技开发与技术集成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加强技术中心建设的同时,渤化集团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催化技术、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研发平台,取得了万吨级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产业化技术。在科技开发与技术集成结合上,公司注重科研与设计的紧密结合,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质纯碱与联合制碱成套技术成功向国内外转让。
坚持产业结构调整 打造多业态发展格局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渤化集团的主要做法是:
发挥港化一体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在渤化园的建设中,依托临港经济区的港口优势,规划建设了2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近100万立方米仓储罐区,与天津石化公司紧密相连的4条35千米的长输管道。根据国际市场变化,瞄准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整体联动,统筹进行产品销售、原料采购及仓储运输的组织协调,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与整合,有力地促进了各企业生产、经营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成为天津石化企业的仓储基地和出海口。
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仓储物流。天津滨海新区总占地面积2270平方千米,其中渤化集团盐田面积300平方千米,占滨海新区总面积的13%。渤化集团一方面努力提高原盐单产,提供土地支持滨海新区建设;另一方面按照融入新区、借势发展的原则,主动把握新区十大战役征用盐田的时机,积极发展仓储物流。截至目前,通过与天津港国际物流公司、天津散货物流公司等合作,建设了散货物流、集装箱仓储等公司,2011年实现利润7000万元。
通过“十一五”的结构调整,渤化集团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企业分散向园区化发展的转变,从传统盐化工向“三化一体”的转变,从单一化工生产经营向“化工为主相关多元”的转变。在企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进程中,渤化集团不等不靠、顺势而为、主动出击,并在实践中坚持“三个高水平”:技术装备高水平、不欠技术水平账,确保世界一流、国内领先;质量效益高水平、不让后人背包袱,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安全环保高水平、不给社会添负担,确保安全环保、绿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