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26 来源:中国石化报 作者:宫 文 | 在线收藏 |
---|
2014年,我国陆续出台《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影响石化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是发展的风向标,通过分析这些密集发布的政策侧重点、方向,我们可以判断整个行业需要瞄准的发展方向。本刊梳理了2014年影响石化行业的主要政策,让我们在这些政策的收与放之间把一把石化行业的脉搏。
1、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出炉 天然气消费比重提升
2014年3月2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印发《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治理重点污染源、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保障清洁能源供应、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方案确立的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天然气(不包含煤制气)消费比重达到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供应国5标准车用汽油、柴油。
中期目标为到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天然气(不包含煤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9%,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全国范围内供应国5标准车用汽油、柴油;逐步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山东省接受外输电比例,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方案提出要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抓紧制定并发布《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考核办法》《关于稳步推进煤制天然气产业化示范的指导意见》《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加快电网建设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生物质能供热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
2、煤化工政策收紧
不少央企退出煤化工行业
2014年7月22日,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从产业准入、项目审批、要素资源、规划试点、项目监督等多角度提出规范,要求各地坚决遏制煤制油(气)盲目发展势头,对违反政策规定违规上马新建项目的行为要问责。
近两年,国内的煤化工进入井喷投资阶段,但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围绕这个产业的争议越发激烈。
据悉,此次国家能源局下发的此通知仅仅是新一轮政策调控的开端。“十三五”期间国家或不再新增煤制气项目,煤制油仅可作为战略储备,而煤制烯烃也被要求适度发展。
不少央企逐渐退出煤化工。截至目前,已经有大唐发电、中国海油、国电电力等企业开始退出煤化工业务。
煤化工投入巨大,环保要求很高,技术发展上也仍有瓶颈,目前又面临油价大跌的困境,企业发展煤化工的动力更显不足,一些煤化工项目可能搁浅。
3、将“调控之手”还给市场
政府对投资项目简政放权
2014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在减少外商投资限制、扩大开放方面是历次幅度最大的。
新修订目录取消了对钢铁、乙烯、炼油、煤化工设备等领域的外资限制。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对外资重新开放,大家担心此目录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但是,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是希望将“调控之手”还给市场,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升级。
2014年11月18日,国务院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的通知。通知规定,新建乙烯项目由省级政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核准;年产超过50万吨的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超过100万吨的煤制甲醇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新建对二甲苯(PX)项目、新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项目由省级政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核准。
中国石油东北炼化吉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于春梅认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石化行业逐步放开,将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能源发展路线图公布
能源价格被纳入改革范畴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202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能源价格改革、电网和油气管网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国有能源企业改革都被纳入改革范畴。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领域价格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同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建设运营体制改革,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构建竞争性电力交易市场。
“能源价格机制是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与核心,而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又是能源体制改革的核心。因此,能源体制的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应放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上。”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刘满平表示,“只有能源价格机制理顺了,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能源行业。”
5、重要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力挺社会资本参与能源建设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包括能源、粮食水利、交通重大工程、生态环保等在内的七大领域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这份文件收录了多项重大能源工程,部分工程是第一次出现在“引入社会资本”的名单上,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电网和油气管网等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领域向社会资本抛出橄榄枝。
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油气管网、储存设施建设运营。支持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等参股建设油气管网主干线、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地下储气库、城市配气管网和城市储气设施,控股建设油气管网支线、原油和成品油商业储备库。国家规划确定的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
作为配套,意见提及将理顺能源价格机制:将进一步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2015年实现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逐步放开非居民用天然气气源价格,落实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政策。这与此前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提出的“我国存量气价格调整将分步实施,力争到2015年调整到位,实现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的既定目标”是相呼应的。
6、2015年关税实施方案发布
乙烯进口关税下调
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15年关税实施方案》。2015年我国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铁合金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根据国内化肥、煤炭供需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化肥出口关税,对氮肥、磷肥实施全年统一的出口关税税率,适当降低煤炭产品出口关税税率。其中,对乙烯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即乙烯进口关税由2%调降至1%。
近年来乙烯进口贸易活跃,2011年乙烯进口量达到106万吨,2013年为170万吨。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说,此次下调乙烯进口关税根本原因是国内缺口大,鼓励乙烯进口。此次关税的降低对国内乙烯生产企业影响不大,而且这次调整有利于发挥关税对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引导作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7、新版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发布
限制“双高”产品,推动绿色发展
2014年12月24日,环保部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13个部门提供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4年版)》,同时向社会全文公开。
此次发布的综合名录是在对历年制定的综合名录修订、完善的基础上,汇总2014年制定的新一批综合名录形成的。
综合名录共包含两部分:一是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双高)产品名录,包括777项产品;二是环境保护重点设备名录,包括40项设备。其中,“双高”产品包含了40余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产污量大的产品,30多种产生大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产品,近200种涉重金属污染的产品,近500种高环境风险产品。
目前,我国许多环境污染和风险问题在投资和生产的源头环节形成。环保部制定“双高”产品名录,旨在引导社会和企业将环保要求融入投资和生产环节的市场决策,限制对“双高”产品的投资和生产,加快绿色转型,推进绿色投资和绿色生产。同时,制定环境保护重点设备名录,旨在推动和配合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购置环保设备,继续研究制订相关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治污,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8、环保新政不断出台
石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更严
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大幅提升了企业违法成本,其中规定对污染企业罚款将上不封顶。同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启动。
2014年9月17日,环保部发布了《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目前,适用于石化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仍然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等现行国家污染物综合性排放标准,我国没有专门的石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规定,标准水污染物因子包括COD、BOD、pH、总有机碳、石油类等14项常规二类污染物;工业废水特征污染物61项,包括总铬、六价铬等7项一类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因子包括常规大气污染物,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以及43种特征有机污染物。
2014年12月5日,环保部发布《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环保部门将在全国开展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开展VOCs污染源摸底排查工作。根据部署,到2017年全国石化行业将基本完成VOCs综合整治工作,并建成VOCs监测监控体系,VOCs排放总量较2014年削减30%以上。
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关口。针对石化行业乃至整个工业的环保法规将越来越严格,企业只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发展应变能力,争取走在环保法规的前头,以应对不停变化的法规。
9、工业新能效标杆设立
石化企业准入易,成先进难
2014年12月5日,工信部发布《全国工业能效指南(2014年版)》,首次系统地梳理归纳了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电力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效水平和节能标准,给出了各项指标的限定值、准入值、先进值、标杆值等。
对比发现,指南中炼油、乙烯、合成氨、烧碱等主要石化耗能产品的能效标杆值与2013年度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活动的指标基本相当,电石、黄磷标准则略有提高。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产业发展部主任孙伟善表示,指南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式顶层设计能源革命的开始,为今后的工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树立了标尺。
从石化行业来看,指南中的限定值和准入值指标是比较宽松的,业内多数企业达标不成问题。但这仅仅是企业能效达标的及格线,这条及格线是动态变化的,今后必然会逐步提高。因此,业内企业决不能以为现在准入了就高枕无忧,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要瞄准标杆值不断比学赶超。
中国石化联合会产业发展部节能与低碳发展处处长李永亮表示,目前石化企业间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差异较大,行业进一步节能降耗依然有较大空间。但通用节能技术的普及使得行业挖潜空间越来越小,行业节能降耗更需要做细活,啃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