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小企业与央企合作 化工产业实力逐步壮大
更新日期:2012-6-21 来源:中化新网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我们生产管材的部分原料来自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管材成品也卖给他们,我们是相伴相生的。可以说,没有联合石化,也就没有纳川管材的今天。”6月15日,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杨辉一见记者的面,忙不迭地说。据他介绍,依托联合石化、国电南埔电厂等央企或国企,短短几年间,纳川管材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塑料排水管生产商之一,并于去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目前,企业4条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
福建省兴通海运集团原是福建泉州当地一家小企业,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给它带来了大机遇。面对日益繁荣的港口物流,该公司果断小船换成大船,几年下来,公司由最初只有几艘木帆船的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拥有10艘油轮、300多名员工的民营大企业,业务包括油品、化学品海运、港口清污、国际船舶货运代理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福建,受益于央企大项目的决不仅仅是纳川管材、兴通海运个别几家企业,他们只是福建民企依托央企共同发展的代表。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省份,在谋求发展过程中,清楚意识到自身经济体和产业结构方面的不足:国有投资薄弱,重大项目短缺,现有民营企业规模有限,带动效应不强;而外资企业则更多聚集于加工贸易领域,难以适应当前扩内需、调结构的发展要求。要改变这些不利条件,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
据了解,作为国内一次性整体规划实施投资最大的炼油化工项目,联合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生产的乙烯、丙烯、对二甲苯、丁二烯、石油焦、苯等化工原材料,为下游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项目所在地——泉州市已经有数十家石化企业承接一体化产品,许多企业借机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我们以前主要从广东或国外采购丙烯,而今联合石化的丙烯通过管道就可直接输送到我们的生产车间,大大节省了运费、降低了成本。”福建省湄洲湾氯碱公司有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该公司还对接联合石化丁二烯、苯等原料产品,建设年产10万吨乳聚丁苯橡胶和5万吨顺丁橡胶项目,项目投产后将为福建省轮胎、鞋业等优势产业提供丰富原料。
福建东鑫石化公司利用福建联合石化公司提供的苯,生产化工原料和高档溶剂环己酮,已成为福建省第一家进入大化工行业的民营企业,产品填补了华南地区的空白。
依托大项目,中小企业实现了产品、规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升级;而牵手中小企业,大项目实现上下游产品就近配套、集群式发展,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产业链的完善升级。
据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统计,截至3月底,纳入“三维”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1818个,总投资2.79万亿元。已开工项目720个,建成投产项目129个,完成投资2268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新对接项目39个,新开工项目123个,新投产项目14个。“这些民营企业,经营灵活、极富创新,有效地支持央企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壮大了泉港的民营经济,优化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支经济力量。”福建泉州泉港区经贸局长蔡寅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