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今年高耗能产业产能严重过剩 稳增长也须降能耗

更新日期:2012-8-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今年以来,中央主动进行房地产调控,加之国际市场萎缩,造成我国投资、出口双双呈现疲态,国内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刚刚出炉的二季度经济数据表明,上半年GDP增速为7.8%,二季度增速为7.6%。经济增速3年多来首次跌破8%,连续6个季度放缓。并且二季度GDP创13个季度新低,增速创自2009年第一季以来最低,但略高于年初中央政府制定的7.5%的全年增长目标。
  与经济增速放缓相对应的则是我国节能形势明显好转。2012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0.5%,工业用电量增速为3.5%,电耗弹性系数达到0.33,比去年同期增速均出现回落。不过结合此前公布的前5个月社会用电量数据,可以发现,节能形势好转与经济下行导致的用电量下降有关。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社会用电量1.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幅回落6.2个百分点。5月当月,更有3个省市用电量负增长。进入7月后,月累计用电增幅在零上下徘徊,其中7月2日月累计用电增幅为-1.34%。截至7月7日,全国年累计用电同比增幅仅为3.49%。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主要高耗能产业增长明显回落。数据显示,1~5月,火电、粗钢、水泥、玻璃、10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仅分别增长4.1%、2.2%、5.0%、-1.7%和5.1%,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大幅下降7.0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21.3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我国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在2008年以后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主要通过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大力发展光伏等新兴产业。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催化下,我国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均出现了产能过剩,就连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钢铁业。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达到8.5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6.83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与此同时,国内钢铁产能还在进一步扩张。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国内新上高炉27座,炼铁产能合计新增3500万吨左右。而今年前5月份,国内累计实现生铁产量2.78亿吨,同比仅增加703.6万吨。由于国内房地产、机械、船舶、家电、汽车、铁路等下游用钢行业均表现低迷,钢材价格自4月中旬开始掉头向下,截至目前依旧弱势。钢厂迫于经营压力,5月下旬再次开始减产,数据显示,1~5月国内累计实现粗钢产量29626万吨,同比增长2.2%。
  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也很严重。2011年,中国水泥总产能达到27亿吨,实际产量20.6亿吨,过剩约24%,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达到了1042万吨,同比上升20.3%。但与此同时,一大批在建项目仍然在大干快上,更加剧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据统计,2012年,我国还有216条在建生产线,预计2013年将新增熟料产能3亿吨,水泥5.35亿吨,届时我国水泥产能将达到31.33亿吨,预计过剩程度将达到30.54%,过剩产能近10亿吨。而由于产能过剩,以及需求端的增长下滑,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全国性水泥需求不足,导致了水泥库存猛增,水泥价格下滑,水泥行业陷入了困境。
  而作为房地产的下游行业,玻璃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也很严重。据统计,2010年,我国累计新建了34条玻璃生产线,2011年上半年我国玻璃行业新建13条生产线,同时还有30多条生产线在建和拟建。随着2011年我国房地产调控开始,作为房地产下游行业的玻璃产业需求锐减。在行业需求锐减,生产线产能高企双重影响下,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可想而知。截至2012年5月,平板玻璃生产企业仓库存储数量已达2800万重量箱,而据专家预计,2012年玻璃总产能或达到11.1356亿重量箱,产能将过剩2.78亿重量箱。
   2007年以后,我国光伏产业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政策刺激和市场诱惑下,光伏行业很快产能过剩。以多晶硅为例,201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但与其他产业类似,我国光伏产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能耗巨大,成本高企。同时国内光伏市场需求总量却很低,原材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缺乏内部消化能力。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27GW,中国装机总量却仅为3.5GW,但我国光伏产能达到50GW以上,严重过剩。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补贴削减、美国双反等造成我国光伏外部市场持续生变,让国内光伏企业备受煎熬。据调查显示,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赛维等国内大型光伏企业也陷入了困境。
  在遭遇出口“寒冬”,产能过剩的同时,国内光伏业的高能耗危机更值得重视。光伏产品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很大。以生产阿特斯功率240瓦的CS6P组件为例,硅冶炼、硅提纯、硅锭及硅片制造、电池品制造、光伏组件制造等阶段的耗电量大致分别为38度、398度、64度、39度和5度,全程耗电544度。如果这块组件被安装在光照二类地区,耗电量将在1.9年内收回,并在未来的20多年间,大致产生12098度绿色电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产品的效用主要是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其生产过程中是高耗能的。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实际上是我国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把能耗和污染留在国内,而让外国消费者享受了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的确是清洁能源的产业,而光伏制造产业却是彻头彻尾的高耗能产业。我国出口光伏产品与出口其他高耗能产品实质上并无二致。
  稳增长形势下应继续保持节能降耗的良好局面 
  如前面分析,上半年我国节能形势明显好转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高耗能产业产量萎缩所致。然而,受经济下行的压力的影响,稳增长越来越成为政府更重要的任务。由于我国消费仍然只占GDP的35%,而且消费增长更受到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上当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和工业产出放缓的情况下,在短期内让消费来承担稳增长的重任是不太可能的。目前看来,中央政府已明显改变之前减少对基础建设投资的依赖,更重视促进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等促使经济再平衡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份发表讲话,指出投资支出在支撑经济成长中的重要性,这暗示我国经济可能重回传统的经济刺激轨道。2009~2010年间的“4万亿”投资刺激造成我国高耗能产业的大量过剩,进而给我国节能降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在新一轮的稳增长中,保持我国节能降耗的良好局面,如何改变我国高耗能产业的过剩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严格执行高耗能产业规划。从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颁布制止高耗能产业违规建设的政策,但在各地“GDP”冲动的影响下都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对高耗能、高污染两高企业采取抑制产能过剩措施仍将持续,关键还是后期国家政府对“新政”的执行力度。
  ――通过投资引导产业升级。一般来说,技术含量更高、门槛更高的产品理应比门槛低的产品获得更高利润。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钢铁行业总体上技术含量更低的长材品种比板材品种盈利更强的尴尬局面一直存在。虽然我国钢铁业一直在进行产业升级,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铁公基”等建设工程却带动了落后产能对应的部分低档产品市场火热。政府一边号召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另一边却依然为落后产能提供着市场,相互矛盾的政策导向令钢铁结构调整难度加大。面对这一困境,最有效的途径仍是靠市场力量。政府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企业提升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为企业提升后的先进产能提供市场,同时压缩落后产能的市场容量。新一轮的投资中,政府应当坚持产业升级的导向,通过对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的政策倾斜,必要时通过政府采购创造市场的方式引导企业升级。针对目前钢铁行业的过剩情况,政府可以通过机械、造船、航空等下游产业的升级,带动钢铁行业先进产能的发展。
  ――加强税收导向作用。对于高耗能产业,可以结合能耗水平,实行更具差别化的进出口税收政策。对于生产能效高的企业,则可使用较优惠的税收政策,通过对生产能效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和扶持,以此引导企业提高生产水平,避免对整个行业“一刀切”。当然,这对建立健全企业节能、排放的监测检测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出口高能耗产品的本质就是出口能源,针对高能耗产品,要改变对高耗能产品出口创汇作用的依赖,应该以国内需求为主,取消出口退税,适当征收产品资源税。
  ――加强产业整合。集中度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大问题。无论是钢铁、水泥,还是光伏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在集中度不高的情况下,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能源利用水平低。在本轮国内外市场疲软导致高耗能产业普遍亏损的时候,加快淘汰生产效能低的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激发规模效应,增强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调整出口结构。针对光伏产业,生产高能耗,使用低能耗的特点。我国应把握当前国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契机,应该顺势逐渐缩减光伏产品出口,开辟国内市场,提高国内清洁能源的利用。近年来,我国以常规电站建设和管理方式,采取特许权招标方式建设大型光伏电站,这对推动我国光伏电站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集中建设电站、以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并不适合光伏发电的特点。由于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昼夜变化大,因此,光伏发电的优势是分布式应用,并不适合集中应用。所以,要创新电力应用机制,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