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四川五通桥“三次循环”模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更新日期:2012-9-25  来源:乐山新闻网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企业内部循环、产业内部循环、产业间循环,这是五通桥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卤→盐→纯碱→磷酸系列产品”、“卤→烧碱及附产物盐酸→PVC”,这是五通桥发展盐磷化工经济的两根产业链条。
  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区,已建成3户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这是五通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路上,收获的崭新成果。
    近年来,五通桥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坚持在配套中延伸、在延伸中循环、在循环中利用,鼓励企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在循环产业链上投资,以盐卤为基础,发展“两碱”、草甘膦、PVC等产业,并形成6大循环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出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路径。
    立足三层次循环 创造“五通桥模式”
  目前,五通桥依托区境内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已经形成企业内部、产业内部、产业与产业间三个层次的循环方式,成为发展新型工业化特有的“五通桥模式”。
  企业内部循环,如福华自主研发的氯甲烷回收技术,把草甘膦副产的有毒气体氯甲烷用作生产有机硅的原料,年回收氯甲烷4万吨,节约有机硅生产成本1.3亿元;永祥股份围绕主业PVC制造,将电石渣变废为宝生产水泥,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0%,每年消化PVC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1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和邦真空制盐项目采用世界上先进的“五效”节能蒸发技术和国内第一流的反循环生产技术,吨盐耗煤下降28.5%、吨盐耗电下降38.8%,产品能耗指标为全国同行业最低。
  产业内部循环,如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以前每吨倒给上千元钱请别人处理,现在被永祥、吉必盛等企业进行有效利用,形成了“卤水→烧碱附产物液氯、氢气→三氯氢硅→多晶硅附产物四氯化硅→白炭黑”等循环链条,实现了产业内的闭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产业间循环,是实现了盐磷化工、硅材料、稀土加工三大产业相互关联,相互配套。如草甘膦附产物氯钾烷用于有机硅及其应用产品的原料,PVC附产物稀盐酸用于稀土萃取的原料。全区企业间、产业间的关联度不断提升,凸显工业循环经济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业循环发展的三大效应。
  立足三个层次的循环,五通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路上,不断摆脱传统工业的桎梏,实现着传统工业基地到新型工业基地的完美蝶变,连续数年,工业产值不断刷新着记录。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首次突破两百亿大关;2011年五通桥GDP实现107.74亿元,是2006年的2.84倍; 2012年一季度,全区GDP实现32.9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5%,增速居全乐山市第一位。
     低成本“循环” 促产业链延伸
  在国内盐化工同行眼中,五通桥区的盐、纯碱、烧碱直接成本要比其他地方企业低20%以上;PVC成本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这样的优势得利于,五通桥在发展中,形成了“卤→盐→纯碱→磷酸系列产品”及“卤→烧碱及附产物盐酸→PVC”,两条盐磷化工产业链条。这些化学名词,既是终端产品,又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如此形成的产业链,不仅有效降低成本和能耗、减少污染,而且初步实现了上下游产品的“区内循环、配套利用”,原料型基础化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转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本降低的“多赢”。
    从纵向闭合的“企业小循环”到横向耦合的“产业中循环”再到开放式的“区域大循环”并不是简单的废物再利用,五通桥区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注入科技元素,产品质量大多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同时实现了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产品生产成本普遍比全国同行业低,个别行业生产成本甚至比全国同行业低20%以上。低成本、高质量成为五通桥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如今,在发展的道路上,五通桥的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形成盐磷化工、机电设备制造、稀土冶炼应用深加工、硅材料及光伏产业为优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分别实现产值95.07亿元、68.41亿元、15.14亿元、20.35亿元;部分产品产量或产能位居同行前列。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