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滔化工加大园区循环经济利用 解决氯气使用问题
更新日期:2012-11-14 来源:松木工业园区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近日,“我们的记者节,我们的十八大”采访报道组走进位于松木工业园区的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
建滔化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烧碱,通过对氯化钠进行电解得到烧碱的同时,不可避免产生氯气。“如不能在园区内部实现‘氯碱平衡’,将严重影响公司的产量,更别提扩大再生产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建滔想了很多办法,如花钱请人将氯气运到外省“消化”,每年要掏巨资为此“埋单”;或先后启动10万吨PVC树脂以及2万吨合成盐酸、3万吨高纯盐酸、1万吨氯化石蜡等项目挖潜“吃氯”……“如今,随着产量的继续攀升,原先的‘老办法’显然不够用,而且越来越不管用了!”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法子甩掉这个‘包袱’么?”记者不禁提出疑问。
“有,”陪同采访的园区管委会党政办负责人微笑着回答,“办法就出在‘循环’二字上,不仅不放它(氯气)走,还让它老老实实留下来免费‘打工’,一份氯可以打好几份工呢!”
近年来,松木工业园区走“循环”大道、向“两型”进军,将废氯上升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成功引进金山水泥、川井化工、俊杰化工、锦轩化工、达利化工等企业,与建滔化工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中,污染严重的“废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链条上所有企业都得益,污染环境的“包袱”也随之变为经济财富。
“一份氯气产生后,首先留在我们公司为生产PVC树脂、合成盐酸以及高纯盐酸‘帮忙’,然后输送到骏杰化工和锦轩化工,为他们生产氯化石蜡和ADC发泡剂‘打工’,”建滔化工的一位工作人员边掰着手指边为记者介绍道,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氯的利用率,还实现经济效益翻番,环境污染减半。
从原来担心废料堆放存在安全隐患,到如今的“变废为宝”,这种实实在在的甜头让建滔的“三废”利用从被动变成主动,先后斥资3.45亿元进行技改投入。目前公司烧碱、聚氯乙烯等产品的新鲜水耗分别降至了3.6吨/吨和2.8吨/吨,远远低于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的6.0吨/吨和9.0吨/吨,真正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技术改造和‘循环’项目的扶持,我们的干劲更足了!”建滔化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深信,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和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园区的‘循环’大道将越走越平坦,吸引更多像氯气这样的‘打工者’为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