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引发新忧虑 陕西亟待选择有效发展对策
更新日期:2013-1-9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近年来,陕西省电力、水泥、焦化、造纸、电石、铁合金、铅锌冶炼的等多个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要化解这一问题,陕西省需在严格遵守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六字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省内实际,选择有效的发展对策。
正当人们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欣喜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痼疾借道应对危机重现,引发新的忧虑。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
“陕西省工业发展也面临着结构性行业产能过剩困境。”长期关注陕西产能过剩问题的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曹林说。在他看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针对性很强,“这将对今后的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陕西要结合行业产能过剩实际,选择有效的发展对策。”曹林说。
陕西现状
“产能过剩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曹林说,过去30多年间,陕西省曾在1996年至1999和2005年前后出现过两次较大的“产能过剩”。他说,本次产能危机,不同于前两次,“是在欧洲‘次贷危机’、美国‘财政悬崖’、新兴经济体增长减速以及我国结构问题积累严重、增长方式亟待转型背景下爆发的产能过剩,其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的测算,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0%,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
“我国产能过剩呈现明显的行业结构特征。”曹林说,2012年,除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氮肥、电石、氯碱、甲醇、塑料等一度热销的化工产品也因为产大于需而销售困难;铜、铝、铅锌冶炼等有色行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现。“甚至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也出现产能过剩,大型锻件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曹林说。
在他看来,陕西省工业发展也面临相同的结构性行业产能过剩困境。因为我国统计系统尚未建立产能过剩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及进行数据采集,“所以很难对陕西行业过剩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精确的评价。”
曹林通过对落后产能淘汰、购销、价格涨幅以及煤化工产能利用率个案等方面的一些调研发现,近年,陕西省电力、水泥、焦化、造纸、电石、铁合金、铅锌冶炼7大行业产能过剩,“面临严峻的产销形势和产能淘汰任务。”
2012年,陕西省淘汰落后产能水泥350万吨、焦化30万吨、造纸9.1万吨、印染3570万米。“除此传统过剩行业外,诸如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兴行业也出现价格下滑,产能严重过剩。”曹林说。
截至2012年12月初,国内多晶硅一级料主流成交价为110元/公斤—115元/公斤,已跌破成本线。二、三级的多晶硅价格更低,三级多晶硅的售价甚至在100元/公斤以下。“需求急剧下降,导致我省大部分光伏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从煤化工行业来看,煤炭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曹林的研究表明,2010年,陕西省焦炭产能利用率为70.5%、兰炭产能利用率为36.7%,电石产能利用率为52.5%,聚氯乙烯产能利用率为66.7%,化肥(合成氨)产能利用率为67.8%,煤制甲醇产能利用率为46.6%。“2011年和2012年,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并没有太大好转。”
趋势
“2013年,陕西产能过剩趋势与经济发展环境、行业发展形势紧密相关。”曹林分析认为。 展望2013年,曹林认为,陕西省产业发展面临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首先,陕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曹林分析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欧洲危机的“震源”依然没有消除,美国“财政悬崖”危机存在爆发可能,对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的增速仍将维持低位缓升趋势。“从国内需求看,虽然物价持续低速增长、个人所得税政策逐步调整以及社会保障面持续扩大等因素都将导致消费的内生性趋向增强,但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尚需时日,消费拉动需求短期内难以实现。”
“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调整经济结构带来的增长空间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深入推进,给陕西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利好政策。”曹林说。
“从陕西产业发展基础来看,2012年,陕西产业发展稳中趋好,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曹林说。
数据显示,1月—11月,陕西全省规模以上能源化工工业实现增加值5862.65亿元,同比增长16.4%;装备制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11.4%,高于上半年的9.7%;有色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561亿元,增长36.5%,高于上半年的30.1%;食品工业482.7亿元,增长20.7%,基本与上半年持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8.3亿元,增长32.1%,高于上半年的31%;医药制造业109.7亿元,增长21.3%,高于上半年的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5.5亿元,增长10.5%,低于上半年增速;纺织服装工业60亿元,增长28.5%,与上半年基本持平。
“可见,2013年陕西产业发展形势逐步趋好,产业过剩形势将有所缓解,但是我省长期投资累积形成的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未来我省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长期存在,产能过剩化解仍是未来几年内才能实现的任务。”曹林称。
对策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我省今年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曹林说,化解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要严格遵守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十六字原则,“结合陕西省行业产能过剩实际,选择有效的发展对策。”
“首先要充分尊重规律,科学认识和理解产能过剩。”曹林说。
在他看来,产能过剩不等同于一般的供过于求,“主要是指由于行业内产品的生产能力远大于产品市场均衡供需量,导致产品市场价格低于部分行业内企业的最低平均成本而使部分行业内企业亏损、产能闲置的市场状态。”
他说,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市场保持一定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形成竞争压力,实现充分竞争。但产能过剩不能超过必要竞争所要求的程度,否则将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
“要分业实施,区别对待,实施不同的应对政策。”曹林说,要抓住产能过剩的时机,通过制定严苛的环境、能耗、技术、质量、标准等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企业、落后工艺和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同时,要扩大先进产能。积极推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和加快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支持行业‘排头兵’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业重组。”
“此外,要支持我省加工制造行业中加工能力过剩的行业扩大出口。”曹林说,政府部门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投资设厂,绕开国内贸易壁垒,开拓新的市场,释放过剩生产能力。“但对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密集、环境污染比较大的资源型行业,不应鼓励通过出口来支撑其增长。”
“另外,要根据实际调整行业进出壁垒。”曹林说,针对纺织、装备制造等市场主导型行业,应通过打破垄断、规范管理,同时降低行业进出壁垒,增加行业竞争活力,较快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针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投资大、规模效益明显、社会影响面宽的资源主导型行业应适当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阻止低端产能在行业短期波动是大规模进入,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应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制度,降低行业退出壁垒,为行业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创造条件。”
“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产能过剩调整。”曹林说,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市场失灵纠正和宏观管理职能。
对此,曹林建议,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产能过剩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数据采集系统,确定适合陕西省省情和行业发展周期的判断产能过剩的定量标准,建立定期的产能利用情况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产能过剩预警机制,引导企业科学进行投资决策,对行业过剩领域进行产能增量调整。
他还建言,要打破地区保护和行业保护,创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使相同环境下的企业尽量承担相对公平的社会成本。
“同时综合运用资源、土地、环境、税收、金融等等手段,将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使企业实际经营成本尽量体现社会成本,纠正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和结构扭曲。”曹林称。
对新建项目,曹林说,要进行调控和指导,“使基建投资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不要为过剩性的资源型行业提供继续低水平扩张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