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3-27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宋雨 | 在线收藏 |
---|
低成本优势是基础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泰化学率先建立起的“煤炭—电力—电石—聚氯乙烯”完整产业链将业内低成本的竞争再次升级,所以我们看到在国内氯碱行业开工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中泰化学一直在满负荷生产。
2012年,在国家强化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聚氯乙烯(PVC)全行业退出无效和落后产能252万吨。2012年,中泰化学新增聚氯乙烯树脂产能80万吨。目前,中泰化学已具备年产15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10万吨离子膜烧碱的产能,规模居全国氯碱行业榜首,世界前列。
新疆优势资源转换 战略的践行者
“依托新疆的优势资源,成本优势已经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把新疆丰富的煤炭、石灰石、原盐等资源转换成PVC、烧碱产品,这样就间接地将新疆的能源输送到了全国各地。”中泰化学董事长王洪欣。
公司总工程师赵永禄做了这样一个换算:“如果我们以去年我国电石法PVC产量接近1000万吨来做个简单推算,电石法PVC生产的全部产量如果改由乙烯法来生产,则需消耗乙烯约500万吨,而生产这些乙烯需要消耗约6250万吨原油来配套,占2012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的12.5%。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电石法生产PVC对原油替代的效果非常显著,这种工艺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巨大贡献,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PVC产业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电石法PVC在我国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是工艺成熟、竞争力强、且环境发展瓶颈问题已基本解决的煤化工路线之一。未来随着PVC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对外出口规模的提升,电石法PVC仍将大有可为。”
虽然我国东部地区是PVC产品的主要消费区域,但东部地区受能源、电力紧缺,运输物流成本上升的影响,一方面电石产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外购电石由于运输距离长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因而在国家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其发展条件明显不如西部地区。
我国氯碱产能向西部地区集中是大势所趋。新疆已明确提出,“走‘煤—电—高载能产业一体化’道路,积极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高载能产业集聚区”。氯碱工业正是高载能产业之一,通过氯碱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疆内煤、盐、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的转化,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加速本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因此发展氯碱产业得到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
传统企业 不传统的发展之路
2010年,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泰化学阜康工业园开始投资建设。根据规划,该工业园最终形成年产16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20万吨离子膜烧碱、配套120万千瓦发电机组。截至目前,阜康工业园已完成年产8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60万吨离子膜烧碱、配套60万千瓦发电机组及250万吨电石渣制水泥的生产能力。阜康工业园一二期项目的投产,使中泰化学聚氯乙烯产能达到150万吨,跃居全国第一。
“阜康工业园一二期从开工到投产我们仅用了500天左右的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8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并一次调试成功并投产,这在全世界的氯碱行业都不曾有过。”赵永禄总工这样表述:“阜康工业园的建设起点是‘工艺先进节能化、装置大型减排化、控制集约低碳化’,采用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装置和控制系统。”
借助资源、成本和上市带来的融资优势,中泰化学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尽管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中泰化学前进的脚步并未放缓。
今年4月,阜康工业园三、四期的建设即将启动,待2015年建成后,中泰化学将形成年产23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70万吨离子膜烧碱、配套14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的产能。根据公司规划,中泰化学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产能,到“十二五”末公司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达到聚氯乙烯树脂30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220万吨/年。
“这个目标达到后,中泰化学不会再继续扩张产能,而是将工作的中心转变到发展质量上来,通过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公司的低成本优势。此外,我们还将围绕新疆资源优势,加大力量向现代煤化工产业横向扩张。”王洪欣董事长清晰描画中泰化学未来的发展思路。
与此同时,中泰化学在配套完善上游产业链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2003年,公司先后在阜康市设立阜康市博达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中泰矿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焦炭和电石,建立稳固的电石生产基地。目前,中泰矿冶电石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公司煤炭-石灰-电石-化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资源方面,中泰化学通过资本运作先后掌控了托克逊县44平方公里储量达6900万吨的盐矿,乌鲁木齐地区0.36平方公里、近亿吨的石灰石资源以及奇台县248.60平方公里147亿吨的优质煤炭资源,成功地掌控了公司未来发展所需的核心资源,为打造低成本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化工”的极力倡导者
聚氯乙烯树脂广泛用于工业、建筑、农业、日用生活、包装、电力、公用事业等领域,我国是全球目前最大的PVC生产和消费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见到的PVC有硬制品和软制品,硬制品包括管材与管件、门窗及型材等等;软制品以电缆电线、包装材料、壁纸为主。化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任何经济体都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化工企业,就没有燃料油,没有化纤,也没有医药中间体、农药、化肥、塑料等。
然而,社会上却广泛存在一种“化工恐惧症”,不少人一提到炼油、石化、化工企业,就将其与高耗能、高排放、有毒、异味等词汇联系在一起,都希望它们远离自己的生活圈,可以说是“谈化色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认为,公众产生“化工恐惧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没有把安全环保工作做好,频现的安全、污染事故引起了民众恐慌是主要原因。公众缺少基本的科学知识,媒体夸大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公众产生误解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对此,王洪欣董事长也深有体会。为学习发达国家化工企业先进的环保经验,他曾率队赴欧洲、日本考察。当看到日本化工企业坐落在海边或繁华的居民区,企业与居民相安无事、和谐共生时,王董非常感慨,立志一定要为中国化工企业争口气,不让化工妖魔化继续发展下去,改变国人对化工的传统负面印象。
中泰化学作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新疆第一批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其环保贡献有目共睹。“从本部到米东工业园、再到阜康能源工业园,我们越看越鼓舞。在新疆企业中,环保工作落实得很到位的并不多见,中泰化学的环保工作在新疆企业中树立了标杆。”新疆环保厅党组书记孙昌华到中泰化学调研后如此表示。
对此,赵永禄总工非常肯定地表示,中泰化学在历次的新、改、扩建项目中,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特别重视环保和资源节约,努力创建“绿色洁净生产,人与自然共融”的工厂环境。公司从2008年起投巨资进行环保设施的改造升级,仅2012年,公司投入的节能环保资金就达14.26亿元。不仅如此,公司还先后与新疆环科院、德国海德堡环境与能源研究所进行合作,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建立起了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循环利用网络,实现了资源循环式利用。废水采用世界先进的凯膜技术和国内先进生化法清洁生产技术处理,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电石废渣通过与天山股份合作用于制水泥熟料,实现了资源的大联动、大循环;充分利用电石炉尾气、焦炉尾气余热煅烧石灰石,充分回收煤气中的硫磺、萘、粗笨等物质,确保了企业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见效。此外,公司还投资1亿多元进行世界先进的地面防渗处理,开辟了疆内化工企业先河。
中泰化学在环保和循环经济上取得的成功为国内化工行业树立了典范。公司充分利用“三废”资源,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806万m3、年回收氯乙烯258万m3、乙炔398.9万m3、氢气946万m3、氯化氢960万m3;“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多12亿元以上,变废为宝,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