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6-29 来源:中国氯碱网 作者:齐婧姝 | 在线收藏 |
---|
中国氯碱网6月29日讯 近年来,伴随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烧碱行业实现退出产能增加,新增产能减少,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提升,行业在“十三五”的发展契机下,进入了新的产业优化阶段。与此同时,转型创新将成为未来我国烧碱行业的核心任务。这是记者在6月14日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于四川成都召开了2016年全国烧碱行业技术年会上获得的信息。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张文雷介绍,在全行业的努力之下,我国烧碱行业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十三五期间,我们鼓励行业企业向节能、清洁、低成本的原料和技术路线方向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氧阴极技术和催化氧化制氯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鼓励石化、煤化工与氯碱化工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的技术研发及管理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烧碱产能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期间的15.5%下降到5.1%。全国烧碱企业数量减少18家。相比“十一五”末,烧碱企业平均规模由16.7万吨提高到23.8万吨,产能规模10万吨/年以下的比例由2010年的15.4%下降到了2015年的9.08%,产能40万吨/年以上规模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17家增加到23家,产能占比由27.1%提高到37.7%。烧碱行业由曾经的发展过热逐步进入到更为良性化的发展轨道,行业告别单纯扩增规模转而加大转型升级步伐。
但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低迷的压力,我国烧碱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也加重了行业的运行负担。因此,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烧碱专家组组长刘国桢指出,要借助“十三五”的发展契机,抓住烧碱行业的创新机会,实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国家十三五规划最显著特点和最突出亮点便是: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处长李文军同样指出,国家十三五规划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大任务。“抓住创新就抓住发展的牛鼻子” 李文军说到。
据李文军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大型骨干企业把科技创新置于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日益增强。以万华化学、金发科技、延长石油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都以国家和行业认定的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作为载体,自主创新能力跃上新的台阶。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得到有益的探索。如新疆天业集团积极构建“以项目为载体,企业牵头、优势互补、共同攻关”的产学研模式,开发出干法乙炔、聚合母液和含汞废水处理等一大批先进技术,被授予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刘国桢指出,当前,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挑战,另一方面更要发挥氯碱企业的竞争优势。开拓行业节能途径、提高生产设备的可靠性,降低操作成本、创新差异化产品。
针对未来的氯碱行业创新展望,刘国桢表示,智能化管理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操作机器人替代人实现自动化分析全自动配料加料;智能化操作实现智能化停车开车;智能化诊断优化实现智能化电槽电压诊断等。
此外,高性能膜的开发、高性能高可靠电槽开发应用、配合峰谷操作灵活性可靠盐水系统、与膜配套的长寿面垫片等众多高技术含量的创新突破不仅要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应用,未来更要向着中国制造世界应用而不断开拓。
国产化离子膜、氧阴极技术、催化氧化制氯技术的研发、以及低汞触媒、盐酸脱吸、含汞废水处理技术和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是关系到国内氯碱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素。只有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氯碱行业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氯碱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