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主创新机制 唐山三友化工实现成功转型
更新日期:2013-9-2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河北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友化工”)的步伐越走越坚实。
8月16日,三友化工粘胶短纤维三友·竹代尔高端产品推介会在广东中山成功举办。在本次推介会上展出的竹代尔纤维产品为全球首发,是三友化工继成功自主研发莫代尔纤维后的又一创新之举,三友化工也由此打破了奥地利兰精公司在莫代尔纤维领域的垄断局面,跃升为全球第二大莫代尔纤维生产商。
竹代尔纤维是以优质竹浆为原料,采用莫代尔工艺制作而成的新型纤维,集竹浆纤维和莫代尔纤维两代纤维优点于一身,是一种纯天然的环保型绿色纤维。其利用中国竹资源丰富的优势,用其生产出的服装产品不仅绿色环保,而且更加柔软靓丽。目前,包括山东豪盛、山东滨州金源、德州恒丰集团等10余家下游企业已成功试用三友化工的竹代尔纤维产品,并取得很好反响。
竹代尔纤维产品只是三友化工诸多自主创新产品中的杰作之一。正是因为不断推陈出新,研发新产品,才使三友化工总是走在行业的前沿。
三友化工近日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友化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逾56亿元,同比增长10.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213.98%。在目前国内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纤维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三友化工缘何取得如此靓丽的半年报?这主要得益于三友化工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并由此顺利实现了转型升级。
创新成为三友化工的发展基因
三友化工于1999年12月成立,目前,作为全国纯碱、化纤行业“排头兵”,三友化工旗下拥有12个子公司,公司纯碱、粘胶短纤维、烧碱及PVC三大主业核心技术已经具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产量、质量、出口创汇等五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同行业首位,产品远销亚、非、欧、美、澳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三友”牌纯碱、粘胶短纤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三友”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三友化工一步一个脚印,能够稳步走在行业及技术的前端,主要得益于有一个把创新放在企业发展首位的“领路人”——三友化工董事长、党委书记么志义。
么志义深刻认识到,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低迷、国内发展方式急需转型的严峻形势下,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是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么志义提出,要让创新成为三友化工的发展基因。为此,他适时提出很多创新观念:如“刨松科技创新的土壤,让创新成为三友的发展基因”、“科技创新是企业加速转型发展的‘引擎’和‘催化剂’”、“创新,就是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创新既是能力,更是思想”、“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力量之本”……
在么志义看来,三友化工十几年来一路走过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大考,始终面迎市场无情竞争和严峻挑战,是科技创新彻底改变了一个盐化工、化纤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是科技创新破解了制约企业的发展瓶颈、根本难题,是科技创新为三友化工转型升级插上了坚实的翅膀,见证了这家大型现代化企业的成长之路。
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完善创新机制
在三友化工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一条醒目的大标语:鼓励探索、奖励成功、宽容失败。据介绍,这正是么志义提出的三友科技创新理念,营造了宽松的创新环境。
三友化工非常注重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不仅在企业内部创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特邀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平台,建立了粘胶短纤、PVC新产品中试基地、有机硅下游产品研发基地,同时还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实现产学研对接,广泛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三友化工还积极推动全员创新、岗位创新,深入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和“我为创新献一计”活动,推动创新平民化、日常化、岗位化、即时化,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浓厚氛围。
在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方面,三友化工建立了“三个创新体系”:以科技研发为核心,产销研和产学研结合的产品研发体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生产、研发、设计、制造“四位一体”的创新集成体系;以生产现场为主体,以优化运行为目标的持续改进体系。构筑了“战略层、研发层、执行层、基础层”四级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多项创新管理制度;实施科技成果员工命名制等激励机制;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科技创新,形成了科研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友化工坚持不懈地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新节能蒸馏技术改造等10大项目列入河北省重点技改计划,变性竹浆纤维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变性竹浆粘胶短纤维及其生产工艺”发明专利等获得金、银、铜三项大奖。“高效节能环保粘胶纤维成套装备及关键技术集成开发”获中纺联科技进步一等奖、“卫材用高白度粘胶短纤维及其生产工艺”专利获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事)业培育工程专利奖二等奖。
“十一五”以来,三友化工累计科研投入20多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持续增加,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完成了从基础化工企业向精细化工企业的转型,先后被评为“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河北省十大发明创造单位”等。
目前,三友化工正致力于实现“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队伍建设、创新环境”五大新突破。科技创新对内已成为三友增强实力的动力和手段,对外已成为三友发展的形象和窗口。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激发创新活力
“鼓励探索、奖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使三友化工科技研发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不仅如此,三友化工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良的平台、宽松的政策和优厚的待遇,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
么志义多次提出,要想成功运用科技,首先要重视人的态度,而不是机器的速度。创新是本,人才是根。科技主管也是人才主管,要把育人、选人、用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做好传、帮、带,大力培养年轻人,建立创新人才链。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
三友化工在人才选拔中遵循“四不唯”方针,即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为包含科技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据介绍,公司发展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技术人员跳槽等人才流失现象。
据记者了解,么志义就是从一名员工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典型代表。
对于科技创新人才,三友化工积极给平台、给政策、给待遇。三友化工实行“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制、专业技术人员主任工程师聘任制、技术工人首席技师聘任制”三线并进人才通道,同时,青海纯碱、化纤扩建及氯碱、热电、有机硅等一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硅块、木浆、电石等资源基地加紧谋划,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培养造就了各类科技拔尖人才。
三友化工不断完善人才薪酬制度,制定了《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激励机制。在管理岗位上,实行了主任(副主任)工程师制度。截至目前,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拥有中、高级工程师职称人数51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39人,中级工程师374人。
三友化工与中科院、天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13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实现了产学研对接,建立了长期项目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在纯碱生产中的利用、粘胶纤维有机阻燃剂改性等100项重大课题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攻关活动。三友化工通过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型拔尖人才得到快速成长,形成了梯次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据了解,么志义每年都会主持科技人员座谈会、科技创新专题会,详细了解重大研发过程及制约难点,及时提出“鼓励探索、奖励成功、宽容失败”、深入推进“科技进步、科技成本、科技创新”和“创新无限、科技无限、成本无限”,充分调动和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
硕果累累 自主创新促企业转型升级
基于积极营造的科技创新氛围和形成的有效创新机制,三友化工在自主创新方面硕果累累。截至目前,三友化工已有156项新技术成功申请国家专利,109项获得专利授权,57项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主持、参与纯碱、粘胶短纤维、氯化钙融雪剂等6个国家标准、5个行业标准的制定;成功开发莫代尔纤维、洁净高白度粘胶短纤维、阻燃纤维等62个新产品,其中29项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
在三友化工荣誉陈列室里,记者看到,展示柜里摆满了企业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其中尤以科技创新成果奖项居多。
在创新驱动下,三友化工充分发扬“创业守成、事在人为”的企业精神,由一个以原盐纯碱工业原料生产为主的企业,逐步升级为以粘胶短纤维为主、盐化工并重、有机硅为补充的消费品原料生产企业,成功实现转型。
据介绍,三友化工已累计完成工艺技术革新5800多项,纯碱产能由原设计的60万吨达到现在的220万吨,增长近三倍;粘胶短纤维由2万吨提高到45万吨,增长了22倍;资产总额由9亿元提高到175亿元,增长了18倍,生产工序全部实现了DCS计算机控制,技术装备和自动化控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子公司三友化纤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自研自制了大型纺丝机、精练机等核心设备,由最初的一条线、一个品种、2万吨产能,发展成现在9条线、六大类100多个品种、45万吨产能,成为行业以品牌和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被命名为“中国纤维素纤维新产品研发基地”,行业唯一。
记者发现,在三友化工子公司,三友化纤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除了正在轰鸣运转的发动机,鲜见工人的身影;在电脑控制监控室,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十二台监控视频里也总共不到12个工人在作业。据介绍,三友化纤公司建厂初期,2万吨产能需要1500余人,目前45万吨产能仅需4000余人。科技创新不仅使企业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节约了相关成本。
得益于此,2003年7月,三友化纤公司产品通过欧洲生态纺织品OEKO-1001级认证,成为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一张绿色通行证,成为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测协会保证的“信任纺织品”,为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9月,三友化纤公司历时7年,进行百余次试验,积累了上万组数据,形成几十万字的分析材料,先后攻克了浆粕、助剂、纤维强力等技术难题,在国内首家成功研发出莫代尔纤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粘胶短纤维在高端领域的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三友粘胶短纤维产业的产品升级。
科技为项目注入坚实的支撑。2011年,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三友化工开发了三次精制、二次化盐、一次脱硝新工艺,一举攻克海水淡化后的浓海水排放世界性难题,全国首创利用排废浓海水生产纯碱的新工艺,填补了国内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空白。该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年可处理利用浓海水900万立方米、综合利用原盐52万吨、节约水资源900万立方米,年创效益1亿元以上。集成一系列技术创新经验,三友化工建成了两条8万吨的粘胶短纤生产线,实现了“设备最先进、单线产能最大、产别化率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综合能耗最低”五项行业之最,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大量成功的自主创新实践,使三友化工走在了国内外同行业的前列。目前,三友化工已拥有了技术、设备对外输出能力。由子公司三友化纤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制作的四台总价值716万元的制胶AC冷却设备已发往赛得利(福建)纤维有限公司,顺利承揽了印度博拉公司脱泡桶的制作加工。自制设备的对外销售,不仅拓展了自主研发制作设备销售市场,提高了公司创效利润点,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公司知名度、美誉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效促进公司由单纯的生产型企业向集生产、科研、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运营企业转型升级迈出了第一步。
记者了解到,三友化工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由买技术、买设备,发展到自主研发新技术、新设备,下一步三友化工将致力于成套技术、设备输出,将公司技术优势转化为效益。目前,三友化工与印度、印尼、白俄罗斯等国外粘胶短纤维生产企业已经形成技术、设备销售协议或正在积极接触,有望形成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友化工将继续创新,满足市场高端的新型化、功能化、差别化、品质化需求,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打造三友民族工业新品牌,壮大中国的民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