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企业借助循环经济推动行业绿色健康发展
更新日期:2013-10-10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彭丽 耍旭祥 |
在线收藏 |
|
石油和化工企业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如何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在“两型”企业构建中,试点企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用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收到了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利用、促进环境保护的三重效应。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确定了经济、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从磷矿石到农用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磷化工产品的完整链条,从磷化工回收氟资源,进而开发氟化工高端材料,开辟了氟化工行业新的原料渠道,为全球磷化工行业的氟高效利用提供了示范。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方面,他们开发出了磷石膏新型环保建筑结构体系技术、磷石膏制硫酸等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焦化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煤化工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创建“两型”企业的过程对于煤化工企业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该公司积极打造循环链条,增大煤化工产业关联度。他们一方面大力引进具有带动性、关联性强的生产型项目,另一方面注重引进辐射拉动作用强的营销、运输、技术服务型的周边企业和项目,形成了与周边企业之间、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大循环格局。该公司以煤基甲醇项目为核心,围绕乙二醇、汽油、醋酸等煤化工下游产品,重点实施了煤化工下游产业链,清洁能源、资源的产业链,“三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直接带动了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物流等项目的全面发展,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目标。
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走源头削减、综合利用、末端治理的道路,形成了地方资源特色生产链。该公司一方面通过产业循环组合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构建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实现清洁生产和变废为宝。他们采用双膜(超滤、反渗透)过滤工艺,回收聚合母液中的脱盐水,回收率达到90%以上,处理后的离心母液废水满足PVC聚合反应工艺用水指标,可重复回收利用,废水基本达到了零排放,年节约用水48万立方米,节约资金90万元,节约脱盐水制水成本290万元。他们还将废氯气用于生产次氯酸钠,精馏尾气变压回收;电石炉烟气采用覆膜过滤,烟尘优于国家标准排放,基本达到欧盟标准;过饱和电石浆被用作吸收剂进行电厂烟气脱硫;剩余电石渣制作高效脱硫剂技术也已获突破,并申报了专利。公司300兆瓦热电机组为电石和烧碱的生产提供了电力和原料,年产46万吨电石项目又为下游产品聚氯乙烯树脂提供了生产原料,形成了以地方煤炭资源为依托、以电力生产为基础、以聚氯乙烯树脂和烧碱生产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一体化产业链。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氯碱行业率先构建了原料煤、电石、聚氯乙烯、电石渣水泥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产业链,同时通过开发生产节水器材,推动农业生态发展,在我国西部形成了工农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是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特色。为进一步提高磷化工产品附加值,该公司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不断改进工艺,在每个环节和内部之间形成了封闭式的回路,形成了各个主导产品环环相扣、环环生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生产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将产业链上游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他们将产业链下游的废物或副产品通过加工转变为上游的原料。如此封闭循环,不仅省去巨额环保治理费用,而且将副产品变废为宝,为企业新增年收入过亿元。
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了氯碱化工为龙头,各产业相互支撑、循环利用的产业循环经济,打造了一条热电+烧碱+电石+PVC树脂+水泥联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公司内部建立了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循环利用网络,通过实施标志性“两型”方案,以废物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染物价值创新。
集煤炭生产、煤化工、热电联产、普通货物运输、污水处理为一体的内蒙古伊东集团东方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破解循环经济难题。该公司所在的伊东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被国家工信部等六部委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尤其是年加工30万吨煤焦油加氢项目现已成为解决煤—焦—化产业链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案。该项目可将120万吨/年兰炭工程所产的12万吨煤焦油全部就地转化,项目为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成为企业战略发展支撑点,对煤炭资源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