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10-16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近年来,随着中东伴生气开发的崛起,日本在引以为豪的聚烯烃为主导的通用合成材料领域,已无法与中东各国抗衡。越来越多优质廉价乙烯原材料的出现,正在削弱日本化工制造的优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原材料依赖进口的日本化学工业已到了必须转变发展策略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成本,对新能源相关材料、医疗保健等新兴市场加紧开发,日本化工业应对市场挑战,加快技术创新,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进行战略转型。这其中一些有益的探索会给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化工企业带来一些借鉴。
突破原材料瓶颈,走高端创新之路
据日本化学工业日报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6月,日本乙烯产量仅为296万吨,跌破18年来300万吨的最低点。
“一方面,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引发新兴经济体国家增长减速,全球供需环境出现恶化;另一方面,日本化工业对高涨的原材料价格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两方面的主要因素导致日本乙烯产量缩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说。
日本乙烯年生产能力是800万吨,如果按照2013年上半年的产量来看,今年跌破600万吨的可能性极大,保持乙烯装置的经济性运转难度很大。
根据三菱化学公布的发展计划,公司决定2014年关停年产34万吨的乙烯设备。而此前该公司已经停止了部分聚烯烃设备的生产。另两家公司三井化学与出光兴产采取整合乙烯设备、实现一体化运营的合作方式,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计划在今年定修时缩小乙烯生产规模。
“日本一直都以精细化工产品立足,当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的时候,就会降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这是明智之举。”李寿生说,日本继续提升化工行业在电子、汽车等高附加值材料领域的竞争能力,科技立国是其核心战略。
由于在原材料方面的天然劣势,日本约99.4%的原油需要进口,而化学工业所需原材料除硫黄、石灰石、一部分原料油脂外,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样的状况促使日本必须提升技术竞争力,不断创新科技,走生产高端产品获取高附加值之路。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并不断吸收转化,大幅度提高自身科技水平。
据日本科技厅数据显示,1981年日本化学工业科研费用为6174亿日元,占全产业科研费用的17%,占化工销售额的2.87%。1989年日本化学工业科研经费总支出额为1.2369万亿日元,占销售额的4.8%。
在国际市场上,石油化学工业正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成功而发生结构性改变。“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等都已明确了大型乙烯装置的发展计划,预计总生产能力约900万吨的装置将在2016年前后投入运行。但日本不能走这条路,一定要从化工产品集约、高效的科技创新角度找到突破口。”日本化学工业协会会长高桥恭平说。
周边市场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电力成本、日元升值等诸多问题的影响,一直是近20年来制约日本企业发展的桎梏。然而,尽管问题重重,2011年日本化学工业的销售额依然达到24万亿日元(约合2万亿人民币),其规模位居日本制造业第二。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高级副会长郑虎说:“高端科技创新是保证日本化学工业能够转型的关键,而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化工企业适应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首先,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左右着未来日本化学工业的发展。日本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主要针对的一个方面就是汽车制造业,几乎与很多日资汽车企业是捆绑式协作。随着日本汽车厂商制造基地的外移,日本化工业必须适应这一局面,与分布在中国、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的汽车厂商保持合作。
另一方面,日本化工企业在转型期,调整的不光是产品结构,更是全球化的产品服务意识。日本过去依靠本国制造业市场带动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已逐渐被全球化市场所取代。例如,日本各化工公司的半导体和液晶材料领域在亚洲市场,一方面他们不断向业内已确立优势地位的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扩大材料、部件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必须加强高品质产品的开发,以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日本化工企业正在形成产品服务多元化模式。
创新转型需要适合自身发展的切入点
有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化工原料90%以上依靠进口,而这一数据在未来仍将继续提高。日本大宗型基础化工产品占年产量的比例为40%,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占60%,这个比例仍持续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倾斜。这也说明日本化工业对原料开发追求极致的做法,使得企业有着更高的利润收益。
“众多日本公司现在将精细化工产品的转型方向集中在亚洲市场尤其是在中国。”李寿生说,由于中国炼化企业的产品升级滞后,初级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影响,高端化工产品在中国市场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日本出光兴产公司转型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加强环境友好型产品开发,扩大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在这方面,中国炼化企业的转型确实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不仅是延长产业链,深度开发化工产品,更需要找到市场需要的产品切入点,借鉴其他国家企业发展的经验。”原中国石化炼化事业部经理王强说。
显然,在产能过剩、依靠低端产品竞争的一些国内企业中,谁能先走出这个困局,就有了先人一步的发展优势。但盲目转型升级,向高端产品进军,企业和市场很可能迎来又一次产能过剩。
与出光兴产不同,日本另一家较大的化工企业JNC株式会社,其市场竞争主要依靠液晶材料、热熔性复合纤维“ES纤维”以及用于排水处理系统的聚氯乙烯(PVC),产品和客户的针对性极强。李寿生说:“千篇一律,只针对一种产品做文章的市场是不可能繁荣起来的,对企业自身发展也不利。中国企业必须吸取产品类型发展集中的问题,生产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产品。”
由过去以工厂建设为中心的投资转向依托技术和信息为主的产业经营发展,中国化工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
2012年世界主要乙烯生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