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集团借助创新商业模式带动企业稳步发展
更新日期:2013-11-27 来源:中国煤炭网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今年1至11月份,在煤炭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淮北矿业集团的非煤产业市场活跃,盈利水平创历年最好,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11月上旬,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今年有望继续以年销售收入100亿元递增。这是该集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出以“盘活存量、管好增量”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效果显现。
进入“十二五”以来,淮北矿业集团一手抓应对危机挑战,一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企业转型跨越跃上新台阶,实现了产业由煤炭到化工,由地下到地面,产品由“黑”到“白”的结构性转变。伴随着临涣煤化、定远盐化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集团的经济总量、资产规模大幅攀升,拥有大量的存量资产,人力、技术、管理资源丰富。
严峻市场倒逼管理机制创新。今年以来,该集团把“过冬”、“熬冬”变成“冬泳”、“冬训”,苦练管理内功。以内部市场化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挖潜增效。针对占用资金额较大的设备采购环节,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集团适度控制储备金,安排恰当的设备采购节点,最大限度降低资金占用。开展清仓利库、闲置设备内部调剂等工作,减少无动态库存。科学安排生产一线综采综掘配件两级库存的品种和数量,合理增加代储物资,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半年,共调剂综采支架3056架、采煤机等其它设备700余台,矿厂内部改用、代用、降级使用积压物资270 万元,矿厂单位之间调剂与供货商换货160万元。通过优化物资储备资金节约4000多万元。集团以26家战略供应商为重点,开展关联贸易,向上游拓展业务,做供应商的供应商,最大限度优化系统结构。在煤炭销售环节,合理组织生产,保持合理库存比例,变“供应商”为“服务商”,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外部市场,加快资金周转,满足安全生产资金需求。同时抓好应收账款排查清理,加大应收账款回款力度,确保了资金风险处在可控范围内。由该集团和上海钢联联合打造的东方煤炭电子交易中心10月中旬正式上线,交易活跃。目前集团正在组建财务公司,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人员多、包袱重、结构不合理曾长期困扰着集团的发展。今年以来,集团充分挖掘、盘活和用好现有人力资源,不断优化结构。按照“一线满、二线紧、三线精”的原则,集团制定了23对生产矿井、3个中央选煤厂和铁路运输处定编定员方案。集团充分发挥一、二级劳动力市场作用,做好内部劳动力调剂,从优化劳动组合上减少劳动用工,建立清理整顿劳动用工长效机制。长期以来,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地质条件,锤炼了职工队伍,也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集团大力推行安全经济技术一体化论证,对效率低、质量差、投入大的矿井、煤层、采面,在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开采、缓采、停采。
淮北矿业集团总经理张国建说:“今年前三季度,集团大力推进减员提效,清退外委队伍和人员,规范劳动用工,累计净减员9443人;狠抓成本控制,强力推进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和内部市场化,吨原煤成本同比下降56.95元;强化煤质管理,原煤灰分不断下降,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上升态势。这三项经营管理工作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均为十多年来首次。
“充分发挥好盐化、焦化、电力、物流、房地产等板块作用,使之不仅是促进集团公司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如是说。
11月18日,位于滁州定远的安徽华塑股份公司电石、烧碱、水泥等厂点生产销售一派繁忙景象。由淮北矿业集团投资建设并控股的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一期工程,自今年6月26日投产以来,累计生产PVC6.2万吨、烧碱9.2万吨、电石19.7万吨、发电18.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公司正在为进一步提升产能,为明年实现全面达产做设备运转调试、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公司负责人介绍,一期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8亿元。
作为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的另一条生产线,临涣焦化也在煤炭主业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煤化工市场呈现需求和效益“双提升”的可喜局面。今年以来,焦化公司不断盘活设备资源,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在已有扭亏为盈的基础上,目前正在为全年实现5000万元做最后冲刺。
“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实现增量扩张已不现实,必须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今后我们将在成功探索应对危机好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改革的道路,破除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淮北矿业管理升级版,实现集团可持续、有质量的发展。”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11月16日在集团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强调。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淮北矿业集团将通过托管、控股、参股和职工入股等形式,打破企业、行业界限,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上下游产业联营,进一步拉长拓宽产业链,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在创新商业模式方面,还将充分发挥矿井设计、安装、采掘一体化优势,以及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围岩治理、洗煤加工、煤泥矸石发电等技术管理优势,瞄准行业、全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商机,变煤炭产品“供应商”为技术管理“服务商”,以此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