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兴发化工将建设纳米碳酸钙及有机硅单体项目
更新日期:2014-1-27 来源:巨潮资讯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根据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该公司七届十五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10万吨/年纳米碳酸钙项目一期工程、投资建设2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一期工程的议案。
公告称,经公司七届三次董事会决议通过,襄阳兴发化工有限公司在襄阳园区建设10万吨/年食品级磷酸盐配套5万吨/年黄磷项目一期工程,即3万吨/年钠盐、3万吨/年钾盐配套5万吨/年热法食品磷酸以及2.5万吨/年黄磷装置。由于2013年以来磷酸盐产品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相关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公司从经济效益和风险角度考虑,决定控制项目投资节奏,暂缓实施一期钠盐、钾盐配套食品磷酸项目。由于原计划黄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是准备对接给磷酸盐项目做为燃料,现项目缓建后,黄磷尾气无法消化。经技术论证,纳米碳酸钙项目可以将园区黄磷尾气作为煅烧石灰的燃料,煅烧产生的气体作为合成碳酸钙的原料,硫化物和磷化物都会被碳化塔吸收,从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在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园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一期工程建设3.8万吨/年纳米碳酸钙生产线,建设工期9个月。一期工程总投资1124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701万元,贷款利息284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257万元。项目建设投资申请银行贷款8242万元,企业自有资金约3000万元。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平均销售收入10317.40万元,净利润967.56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7.93年。
本项目与黄磷项目形成循环经济配套,充分利用园区内废弃的黄磷尾气和襄阳地区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开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同时有效控制了襄阳园区污染物排放,可以实现清洁生产。但由于该项目采用黄磷尾气作为生产纳米碳酸钙的原材料,该工艺为国内首创,可能存在项目试车时间较长的风险。
2010年底湖北兴瑞化工有限公司完成了6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建设,并于2011年通过技术改造产能由6万吨/年改造提高到8万吨/年。由于国家“十二五”规划提高了有机硅单体产业门槛,对规模小于10万吨/年的装置列为限制类,中小产能的有机硅单体企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针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公司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有机硅单体装置规模,提升有机硅产品市场竞争力。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国内有机硅市场将会逐步升温,同时目前国内高端有机硅下游产品还在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有机硅单体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也会有所增加,这为公司扩建有机硅单体装置提供了市场条件。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兴瑞公司在有机硅单体的生产技术、销售、装置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现有8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从2011年建成投产至今,装置生产操作控制水平大幅提高。现有8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生产装置通过运行和改造,单体合成流化床和部分公用工程装置富余的产能可在本次新建的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装置中发挥作用,提高装置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产能。
该项目一期工程主要建设10万吨/年单体合成装置以及配套氯甲烷合成装置、尾气焚烧装置、高废裂解装置和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等,其余装置将利用现有8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富余装置进行扩建整合。一期工程建设概算总投资50745.87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3477.07万元,固定资产费用47729.07万元,建设期借款利息2970万元。一期工程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32亿元,销售利润4650万元。届时兴瑞公司有机硅单体产能将达到18万吨/年(含已建成投产8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62亿元,销售利润5983.4万元。
本项目充分利用园区氯甲烷合成装置作为补充,可部分循环利用氯元素,减小兴瑞公司盐酸外销压力,有利于提高有机硅设备运行控制能力,降低成本提高产能。但由于国内有机硅单体目前产能还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市场仍处于低迷阶段,产品销售预计短期内仍存在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