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3-13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煤炭是乌海市的主要资源,经过50多年的开发,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储量,足够支持未来40年或更长时间的资源利用。但正值壮年的乌海,已开始提早谋划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寻找产业的多元支撑。
市委书记侯凤岐表示:“作为资源型城市,不可能放弃资源型产业,但是要以此为支撑向多极化产业方向发展。”
该市在经济转型中并没有放弃资源这个优势,而是依托资源,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资源效益,实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乌海市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加快了国家级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目前已有百万吨级煤焦化企业18家,焦炭产能1800万吨,具备煤焦油深加工能力60万吨;氯碱化工PVC产能达120万吨,占全国电石法PVC生产的八分之一,深加工能力12万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无论在技术装备、节能环保设施,还是生产管理、安全生产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目前,乌海市以原煤为基础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原煤送到洗煤厂洗出精煤,精煤炼出焦炭,焦炭用于炼铁,炼铁产生的矿渣和尾矿作为水泥生产原料;洗煤厂还分离出煤矸石,煤矸石送到火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与水泥合成新原料送到砌块砖厂制造建材砖;焦化厂产生的煤气用作烧结厂、玻璃厂的燃料及煤气制天然气原料。
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物质能量梯次利用和闭路循环,既降低了成本,还节约了资源,实现了清洁生产。
为了解决好焦炉煤气的利用,又引进了世界上最大的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去年底已实现液化,结束了乌海焦炉煤气20多年的冲天排放历史。而且,在生产液化天然气过程中,还分离出氢气、氮气、氯气和尿素等化工原料。
为了解决氯碱化工废酸、废碱利用,先后引进了恒业成有机硅、利康生物、海欣环保、腾龙生物等项目,不但解决了废液、废水、废气的排放,还衍生出精细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等新兴产业。
通过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使得全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多年的80%以上,下降到38%;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7%提高到49.2%。
同时,以陕汽天然气重卡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成功机械、冀东专用车改造、唐山神州机械等围绕汽车制造业的近20个配套项目正在建设。
此外,乌海市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业已连续2年占税收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新的绿色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改革开放相结合,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多年来,乌海市按照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来,已开始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得以打破,发展瓶颈正逐步突破,支柱产业多元支撑的产业框架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今后,乌海市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