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以循环为路径提升传统产业
更新日期:2014-3-25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蕴 芈峤 |
在线收藏 |
|
海纳PVC一体化项目是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及格尔木钾肥生产的氯化钠、氯化镁资源,建设以水泥、电石、烧碱、PVC为主产品的循环经济项目。项目总投资116亿元,占地面积2470亩,设计规模为年产40万吨烧碱、48万吨聚氯乙烯、95万吨电石、300万吨水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4亿元,实现利税9亿元,吸纳就业2000多人。盐湖海纳PVC一体化项目在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具有循环经济层次高、装备技术水平高、环保水平高、自控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创造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建设者感言】
海纳PVC一体化项目本着“以计划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模式,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分项投产”的建设原则,在两年多时间内完成了年产200万吨水泥、年产15万吨电石以及烧碱、PVC、乙炔、氢氧化镁等项目的建设任务;在各项目的生产准备和开车工作中,构建了先进的生产运营体制,项目建设速度和质量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以循环经济理念,必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产品发展,进而形成工业一体化的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链,推动商业、交通运输业共同发展。
——青海盐湖海纳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PVC一体化项目总指挥黄明山
【现场见闻】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一家年产40万吨烧碱、48万吨PVC、95万吨电石、300万吨水泥的大型国有公司,员工只有不到1100人,在自控平台的一体化操作下组织生产,发挥中控室在生产指挥中的“司令部”作用。这是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盐湖资源产业链——聚氯乙烯一体化项目所在地,位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的青海盐湖海纳化工有限公司。
盐湖海纳聚氯乙烯(PVC)一体化项目是青海盐湖股份公司在格尔木市以外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项目,是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在西宁地区的延伸和重要组成。“资源-生产-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再生产-消费”这是盐湖海纳聚氯乙烯一体化项目的核心。该项目是甘河工业园区重点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之一,也是今年我省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项目利用石灰石和盐湖资源,以生产烧碱、电石为主线,进而生产聚氯乙烯、水泥等产品,延伸产业链,达到闭合加工,实现原料、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在政策的指引下,青海盐湖海纳PVC一体化项目成为以延伸循环为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PVC一体化项目努力做到‘吃干榨尽’,争取在整个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等零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我们对水泥、电石生产废料资源再循环,减少工业废渣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达到资源集约化利用、对发展循环经济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黄明山介绍。
历经2年完成建设并顺利实现开车投产的海纳PVC一体化项目,其建成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它开创了同时生产S- PVC、E-PVC、C-PVC三种聚氯乙烯的技术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国内企业大多生产两种型号的S-PVC,而海纳PVC化工项目,可以一次性生产8种型号的树脂PVC,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建材、医药、家电、生活用品等高端轻型材料。”海纳的这一先进工艺,将传统低端粗放式加工原料升级为高端工艺产品。
海纳PVC一体化项目的循环经济模式在电石项目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电石水化反应后,除了满足PVC需求的乙炔外,还能副产72万吨每年的电石渣,配套水泥生产线消化,实现了电石渣零排放,大力提升了水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总体要求,电石项目实现了产业链闭合的工艺特点,实现了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节能效果明显。同时,由烧碱向氢氧化镁,进而向氧化镁产业的跨越,在工艺上也为全国首创。200万吨/年水泥装置配套的余热锅炉,为化工装置提供53吨每小时的蒸汽,年创效2000多万元,开辟了我省水泥装置余热利用的先河。
海纳公司周边,辐射着一条高高架起如同小型单向行驶的空中轨道,这条从3800米高的矿山输送矿石的全封闭式运输皮带全长21.7公里,实现了矿石原料运送过程“无噪音、无粉尘、不落地”的目标,自2012年5月15日建成以来,以日运输1万吨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向海纳厂区运输着矿石,也输送着盐湖海纳“环保、节能、高效”的循环经济生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