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头条 >> 详情

下半年供给侧改革将会做出方向性调整

日期:2017-8-1 来源:券商中国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可能需要对前一个阶段去产能的做法做一些微调。要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更多要通过处置那些僵尸企业来达到化解过剩产能的目的,然后释放它占用的信贷、工人等要素资源,转移到其他的领域当中去。

  这个表态的着火点,是煤电的利益分配问题。上半年由于煤炭产能的削减,煤价上升,煤炭企业大概营利了1千个亿,但是却让煤电企业的亏损将近达到1千个亿。

  显然,各种行政去产能人为提升了某些行业的利润率,而无法从效率上完成产业的升级。煤价的暴涨,反而给其他国家送了大礼,煤炭行业已经出现这一情况。今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煤炭1.31亿吨,同比上升23.5%。

  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显然就需要把处置僵尸企业摆在了“牛鼻子”的战略高度。这个过程当然需要货币政策、退出机制等多方面的配合。

  煤炭大赚,火电巨亏,高煤价反而给其他国家送了大礼

  随着去产能持续推进和效果显现,煤炭价格结束了长达四年的低迷行情,煤炭企业也逐渐走出困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煤企预计上半年业绩将实现大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1233.4亿元,而去年同期仅13.9亿元,利润增长了近90倍。

  反观前几年低煤价时“风光无限”的发电行业,因为去年9月煤价的大幅回升开始走“下坡路”,今年经营情况更是“雪上加霜”。今年一季度,发电上市公司有16家净利润亏损,19家电企净利润下滑。五大发电企业之一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48亿元,不过火电板块累计亏损高达23.73亿元,同比减少利润58.39亿元。

  国内煤炭价格高企的同时,进口煤炭的不断增多,高煤价正在送给其他国家一份大礼。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1~6月份我国进口煤炭13326万吨,同比上升23.5%。进口煤炭的地区主要在沿海。其中,国电、浙能等大型电力企业大幅增加进口煤的采购。在国内煤炭物流成本高以及参配煤种适宜的情况下,我国华东、华南沿海地区增加了进口煤采购数量。

  越是去产能的重点对象,价格涨幅越大

  一份最新统计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年半以来,行业盈利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越是去产能的重点对象,商品价格涨幅越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供给侧改革提出之初,有66%的商品利润是亏损的。但是到今年上半年,85%的商品行业利润是增长的,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商品恰集中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最为焦点的黑色系板块,焦炭、炼焦煤、动力煤以及五大钢材等行业扭亏为盈,利润增长率普遍超过20%,螺纹钢的利润增长甚至接近50%。其他如天胶、烧碱、尿素等利润也有明显增长,但涨幅不及煤炭和钢铁。

  目前,焦炭、炼焦煤、动力煤等煤炭类商品每吨均有几十甚至上百元的利润,而诸如线材、热轧卷等钢材类商品每吨利润已经是上千元,彻底实现“翻身”。塑料类商品PP、LLDPE、PA6等商品每吨利润也差不多在1200-1500元,天胶也由此前每吨一两百元的亏损到当下每吨有2000元左右的盈利。

  数据显示,盈利情况改善最为明显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重点对象,从商品上来看,炼焦煤、动力煤、粗钢、焦炭、水泥、PVC等商品产能大幅缩减。当初制定的2016年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是2.5亿吨,在过去的2016年里,仅炼焦煤产能就缩减3.5亿吨,动力煤产能缩减2.9亿吨,煤炭去产能总体目标超额完成。粗钢在2015年-2016年底合计完成去产能6500万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成为行业扭亏为盈的重要推手。

  为什么越是去产能的重点对象,价格涨幅越大?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行政去产能和市场推动去产能的区别。

  1在宏观上,行政去产能是物价上涨中完成的,市场去产能是在通缩中完成的。

  2行政去产能的成本是被外部需求和被去产能的资本买单,而市场去产能是效率低的资本买单。

  3行政去产能人为提升了某些行业的利润率,而无法从效率上完成产业的升级,而且相当于给其他国家送了大礼。

  两者造成的宏观效率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新投入资本的引导方向也不同。

  前者的方式降成本不可能,还可能把利率逼上去。在一个供给偏紧,债务很高的环境下,如果非常顽强持续压缩供给,就会宏观经济硬着陆。没有其它选择,只能紧缩,需求这时候最好是自己下去,就是软着陆。

  把处置僵尸企业摆在了“牛鼻子”的战略高度

  如何摆脱越是去产能的重点对象,价格涨幅越大的困境?如何避免行政力量强制去产能?从中央几次工作会议情况看,处置僵尸企业成为关键一招。而且中央把处置僵尸企业摆在了“牛鼻子”的战略高度,可见重视程度。

  “僵尸企业”,简单来说,是指长期入不敷出,依靠财政或银行“输血”才能维持生存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有多少呢?去年国资委摸底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另外,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中指出,电力、热力、冶金、石油加工等行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较高,其中,钢铁的比例是51.43%、房地产为44.53%、建筑装饰31.76%。

  报告还指出,从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远高于民营企业、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的比例。可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行业分布看,“僵尸企业”主要分布于钢铁、煤炭、电力、冶金、石油加工等传统经济部门和产能过剩行业。

  7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可能需要对前一个阶段去产能的做法做一些微调。

  在今后的去产能过程中,要更多利用处置僵尸企业的办法,更多要通过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办法去产能,减少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产能。去产能的目的是要通过改革来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具体的指标当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供给侧后面那两个字—改革,通过改革去建立比较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矛盾会在今后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逐步缓解。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通稿里,有一个表述引起了各方广泛的注意:

  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也就是说,要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经济任务,处置僵尸企业是“牛鼻子”——这个比喻,可以看作是首要切入点,也是影响全局的关键节点。

  7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降杠杆,牢牢抓住“僵尸企业”处置这个“牛鼻子”。要发挥产业金融优势,推动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在“僵尸企业”处置中直接融资和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杠杆水平。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僵尸企业”的处置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处理僵尸企业,不仅有助于国有企业去杠杆,预防潜在的债务危机,还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此前指出,支持在“僵尸企业”处置中直接融资和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杠杆水平,目前正“一企一策”制定“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子企业治理工作方案,并将抓紧出台央企降杠杆控负债防风险指导意见。

  7月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深化国企改革,把降低国企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点,防范道德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处置僵尸企业,首要是降杠杆,货币政策不会太松

  2016年3月,首例地方国企违约事件——东北特钢违约事件爆发。该国企2015年第一期8亿短期融资债券违约,到了7月,已有连续7只债券违约;10月,东北特钢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这不仅揭开了地方国企困境的冰山一角,还让债务违约的阴云开始笼罩在投资人心头。随后,山东、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多个地区的国企债务偿还出现风险,甚至是危机。“区域性风险”,说的就是这一类。

  虽然有风险,但在银、政、企特殊的关系中,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来呵护“僵尸企业”,掩盖了债务风险。例如去年5月,河南省出台举措要求“建立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对正常还本付息、并且整体授信条件没有发生变化的企业,各银行原则上不抽贷、压贷或通过要求增加授信条件而变相不续贷。”河南一些煤炭、电解铝、钢铁企业便保住了信贷规模不压减。

  显然,如果要国企去杠杆,加快处置僵尸企业,迫切需要金融和货币政策的匹配和支持。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控总量”提到与“稳增长、调结构”并列的位置后,2017年7月24日至7月25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召开。本次座谈会重申“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控总量”使货币政策数量目标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主要表征之一,将是货币数量增速保持在合意水平。

  而总量的控制与效率的提升相辅相成。一方面,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有利于为供给侧改革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2017年6月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表示,“货币政策如果太松的话,可能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就很难去掉了。”另一方面,在注重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需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在总量目标的范围内更大限度发挥信用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新闻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