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中国尚不能复制美国页岩气模式 需完善配套政策

更新日期:2014-10-13  来源: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经验,是时下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10月8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能源经济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石油学会联合主办的中美页岩气学术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中美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尚不具备复制美国页岩气经验的条件,当务之急是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性政策措施,为将要到来的页岩气大规模开发铺好温床。
  与会的20多位专家大都是长期关注、甚至直接参与中美页岩气开发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对中美页岩气开发的地质条件、政策环境、配套设施、能源结构、开采历史等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中美不一样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各自的路子。
  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岳来群表示,未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和开发的新突破有赖于制度革命,也就是要先从国家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能源相关的配套性改革要跟上。此外,应注重扶持中小企业进入,美国页岩气革命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引导大量小企业参与。
  中科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范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冯连勇等也呼吁,我国应加强战略、策略、经济性、环保、法律及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解决配套政策问题,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石油咨询中心、国土资源部油气研究中心咨询专家查全衡说,我国页岩气技术、服务市场不完善,专业服务公司很少。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我国页岩气开发目标将难以达到。我们还要找出开发过程更省水、省地、省钱的办法来。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晓宁认为,建立页岩气开发这样全新的技术体系,需要有一整套金融配套办法,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措施还很不完善。
  在近期对中石化重庆涪陵区块、中石油四川区块的开采情况进行调研后,中国能源网分析师冉泽认为,中石油、中石化虽然希望与地方中小能源企业合作,但地方企业有顾虑,认为限制条款太多,普遍受到矿权问题的困扰。一些地方政府希望提高页岩气税率。由于利益分配还存在不少问题,各资源产地开发页岩气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美国页岩气气井公司股东汤姆向中国同行介绍了他私人庄园内4口页岩气井的开采、产量情况及美国相关制度规定。长期研究中美页岩气政策的美国专家任达德表示,希望中国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给美国众多中小油服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与会专家学者还指出,政府及相关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页岩气开发的诸多不确定性,尤其要加强环保监管,实现页岩气开发的绿色与可持续性发展。
  中美页岩气开发条件对比
  对比之一: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比美国晚100年,页岩气开发比美国晚120年,说明我国油气勘探程度比美国低得多。美国在经历了三次石油危机后,提出能源独立,迎来了非常规油气发展的好时机,上世纪80年代就已规模化,用了30年时间。我国非常规油气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唱主角。
  对比之二:两国地质条件不同。美国一马平川,打一口1000多米深的井就能产气,开采和运输都十分便捷。我国完全不同,地质条件复杂世界公认,资源富集区基本位于偏远的山区,发育的页岩比美国老,地质结构也更复杂多变,打井产气的深度往往超过3000米。
  对比之三:美国有密如蛛网的天然气管道网,长度共40万千米,有完善的管线及市场,由产品变商品非常便捷。我国页岩气资源富集区很多管网设施还是空白,即使产出气也往往只能就近使用,气源运不出去成为掐脖子环节。
  对比之四:美国有6000-10000家页岩气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和服务公司,而我国技术、服务市场不完善,相关企业也很少。
  对比之五:我国环境的承受能力比美国脆弱,淡水资源量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抽采页岩气需要借助水力压裂并打水平井,在美国打一口页岩气井要耗水2万立方米,以此推算,在我国如果打5万口井就会耗掉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量,这是我们承担不起的。
  对比之六:中美矿权管理体制存在很大差别。美国土地的基本制度是私有制,采矿权关系相对比较容易理顺,而我国页岩气开发实行发放许可证的制度,其中的矛盾很多。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