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氯化物后期利好支撑不足 未来市场充满寒意
更新日期:2014-10-14 来源:江苏化工网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9月底,国内甲烷氯化物价格反弹盘桓在阶段性高位。其主导产品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市价已攀升至4000元/吨左右,较2012年一度出现的2100元/吨低谷价格,涨幅已显巨大。至此,一些业内企业认为,甲烷氯化物新一轮涨价周期已经启动,有企业甚至乐观地憧憬起往年近万元的价格峰值。但若综合分析考量,能够提供给甲烷氯化物的利好因素并不多,反而不利因素却有增无减,未来市场仍将充满寒意。
原料价格低廉 成本支撑不力
从甲烷氯化物主要原料液氯来看,国内拥有4000余万吨的氯碱产能,按照烧碱与液氯4:1的产出关系测算,液氯产能约为1000万吨,相对于现实需求,存在严重过剩情况。让市场记忆犹新的是,去年液氯市场一度出现“零售价贴运费”的尴尬,尽现历史上罕见的价格奇观。虽然目前液氯价格逐步攀升,但在氯碱大省山东、江苏等地,其价格也始终维持在500~800元/吨,东北、华南地区波动在800~1000元/吨,均属历史较低价格区间。
同时,甲烷氯化物的另一主要原料甲醇,也由2008年的价格巅峰4500元/吨一路狂跌,在跌破2000元/吨后才止跌回升,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区出厂价维持在2300~2500元/吨。总体上看,受产能过剩制约和进口产品冲击,1甲醇欲涨乏力,预计在较长期间内其价格将在低位徘徊。因此,甲烷氯化物价格不仅缺乏原料成本支撑,反而随着液氯和甲醇价格的下滑,存在被动下拉的可能性。
下游需求不旺 市场充满变数
甲烷氯化物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四种产品,是有机产品中继氯乙烯之后的第二大氯系产品。一氯甲烷作为甲基氯硅烷的原料,除作为中间体之外,主要用于有机硅生产,但整个硅产业自去年受到重创后目前仍处于低谷期;四氯化碳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属于削减禁用产品,目前在发达国家相关装置已被关闭;二氯甲烷、三氯甲烷需求相对平稳。
受制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汽车工业增速停滞,以及房地产业调控等综合因素,空调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对甲烷氯化物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同时,因欧美主要经济体复苏回升步伐缓慢,出口形势并不乐观。目前全球甲烷氯化物市场总体格局是,国家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工业国家对其消费量逐年减少,而只有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对甲烷氯化物的需求量保持一定的增长,其他地区则难现曙光。可见,当前国内外均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下游前景并不明朗,市场何时复苏尚待观察与等待。
供需关系失衡 改善尚需时日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甲烷氯化物行业受到高价暴利的诱惑,国内曾出现一波快速扩能大潮,产能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年为140万吨,2012年则跃至260万吨,预计2014年末国内总产能超过300万吨。目前,在氯碱大省山东、江苏等地,装置大型化趋势明显。如山东金岭、山东东岳、鲁西化工、山东海化、江苏梅兰、江苏理文、四川鸿鹤等公司,单家企业产能普遍超过20万吨。如此巨大的供应压力,已成为悬挂在市场上空打压产品价格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目前在国内,除受到限制的四氯化碳外,其他甲烷氯化物产品经过近几年高速增长,均已达到较大规模,生产与消费的不对称发展已导致供需失衡,市场也由先前相对不足转换为全面过剩。因此,尽管当前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反弹,但这主要是社会整体库存量枯竭,现实刚需拉动的结果。实际止市场的寒冬并没有过去,而根本的“救市”途径是,既要实行总量控制,避免恶意压价竞争;又要加快开发下游化工新材料,扩大消耗量,最终实现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