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实现外销我国氯化钛白技术探索取得初步成果
更新日期:2014-12-8 来源:中国有色网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11月18日,在昆明国际钛产业周上,漯河兴茂钛业宣布其氯化法钛白生产线基本打通,部分产品已经外销,产品质量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而在29日的攀枝花钒钛博览会上,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也公布了其氯化法项目最新进展。据悉,其公司自年中已逐批次生产出合格产品,单月最大产量达1000吨。短短的10天中,捷报频传,国内的两家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均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着实令业内人心振奋。
而在此之前,锦州钛业新建的3万吨沸腾氯化炉正式投产;河南佰利联的氯化项目也进入单车调试阶段。在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探索之后,我国氯化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虽然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产品质量仍需要提升,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所在。
回顾我国的氯化法钛白探索历程,可谓是一路的艰辛与坎坷。早在20年前,我国便有了兴建氯化法项目的规划。为了解决锦州项目的原料供应问题,冶金部也曾专门建立了4条富钛料生产线。但受制于当时的艰苦条件,锦州项目迟迟未能获得进展,巨额的投入却没有任何收益,这使得其他单位不敢轻易涉足氯化技术研发,使得国内对自主研发该技术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国外的技术封锁及打压也逼迫我们只能独立自强,项目进展履步维艰。
究竟哪种工艺路线是最适合我国的,熔盐法与沸腾法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沸腾氯化工艺的支持者认为高品质的产品需要高品质的原料;而熔盐法工艺的支持者认为应避免对国外的资源产生依赖性,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特点选择相应工艺。不仅在氯化钛白工艺上存在争论,其他产品及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如钛渣的生产工艺就分为湿法和火法两大类;海绵钛的制备有传统的Kroll法及研发中的FFC法;钛合金制备出了传统的加工方法外,还有最新的Amrstrong法、EMR法等。我认为学术上的不同构思及争论是很正常的,最终市场的反馈会给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而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效的结合到一起。
能否带来经济效益,是评价一项技术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无论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还是研制出新产品替代就产品,好的技术最终都会转化成经济效益。以富钛料的生产工艺为例,曾有单位研发出不用电炉冶炼,直接加热还原钛铁矿获得富钛料及铁单质的工艺路线。但其热能消耗过高,生产成本甚至超过现有的电炉冶炼方式,这样的研发自然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而难以生存。而我们的科研机构也应避免类似的错误,与企业多沟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样自然可以得到被各方所需要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