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不减 国内化企受制成本压力盼减负
更新日期:2015-3-26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当前,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企业普遍感觉到生产经营的压力。近日,记者在对江苏一些化工企业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化企规模不等,但是均存在融资难、利息高、人力资源成本高等问题,亟须相关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减负。
在制造业里,足额资金流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血液”,但目前江苏一些小微企业最大的困难,就是贷款难,并因此常常产生资金荒。
江苏徐州弘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绿色高效磷钾复合肥磷酸二氢钾为主的小微企业,因季节生产的特点,关键时间点上非常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服务,但企业经常会碰到钉子。
“每到旺季来临,我们都需要增加一定的资金供应,用于扩大产量和增加库存,而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短贷非常难,往往都被对方以企业规模小而拒贷。”弘安公司副经理王均太这样告诉记者。
实际上,去年以来央行多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家的货币政策不断走向宽松。按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居世界前列,社会储蓄率也很高,市场流动性本应较为宽松,但实体经济中却有众多像弘安公司一样的企业深感贷款难。究其原因,除了因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银行担忧资产安全性之外,恐怕就是降准还缺乏配套的细化措施,不能精准地将流动性释放于小微企业。
王均太表示,尽管近年来央行并没有收紧流动性,而是经过多次降准和定向降准不断地扩大了放贷额度,但是据他所知,不少小微化企还是难以拿到银行贷款,只有从民间借贷来支付很高的利息。“由于融资不畅,经营企业的确很难!”王均太说。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目前最大的负担之一就是财务费用居高不下。这类企业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总体规模猛增,但也发生了大量融资,贷款利息支出比重较大。
江苏晋煤恒盛化工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最大的尿素企业,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年产20万吨甲醇、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等技改项目,并增设了热电厂、地面水处理场、铁路专用线等公用工程,全部建设资金都是由融资解决的。今年他们又面临老厂区搬迁,而资金仍需自筹解决。经测算,完成整个搬迁工程需动用资金20亿元以上。
恒盛公司总经理薛震告诉记者,当前国内氮肥企业经营处于历史罕见的低谷期,而如今贷款的高利息让企业难以消化。“之前公司取得的贷款利率普遍在8%以上,10%也常见,已远远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率。我们非常担心,在随后的两年搬迁建设期内,大量增加的财务费用会让企业难以招架。”薛震为此特别呼吁,政府应当采取强制措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人力资源成本高的问题同样让一些化企吃不消。江苏瑞和化肥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型复合肥生产企业,在先前的企业改制中,为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保障职工生计,新公司全盘继承了6000万元银行贷款,并留用了全部3000多名员工,没有让一个人失业。显然,在为地方维稳的同时,公司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据瑞和公司副总经理赵阳介绍,银行贷款还本付息是笔不小的负担,公司只能慢慢消化。同时,给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的压力也非常大,这些支出关系民生,既不能推延更不能扣减。为此,他特别希望国家出台更多政策,对改制企业给予相关支持,而不宜将负担全部推给企业,否则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江苏企业社保五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支出普遍占工资总额的40%以上,加上12%的住房公积金,缴费率达到52%以上,已超过工资半数,而且缴费基数还年年上调。
苏北一家磷酸盐企业因无力承担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多年来不敢招聘新工人,并把劳动强度最高、工作量最大的原材料领取输送生产车间,以及产品入库实行了外包。该企业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无奈地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这样做,人工费用能降低1/3以上。目前磷酸盐行业竞争太激烈,企业保本运营都难,确实养活不了多少人,如果费用控制稍有放松,企业就很难支撑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