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未来五年全球化工盈利将好于预期 地域差异仍存在

更新日期:2016-2-23  来源:江苏化工网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2015年全球主要化工产品表观需求增长4.5%,作为全球化工产品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以10%的需求增长率引领全球增长。
    随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所提升,低原料价格的利益大部分被转移给消费者。
    除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增长外,下跌的化工产品价格也刺激了其他可替代商品的需求增长。由于一些化工产品与其他非化工产品可相互替代,如用于饮料包装的聚酯和聚乙烯可分别替代玻璃和铝,随着化工产品价格的快速下滑,消费品制造商更趋向于使用高性价比的材料来降低成本。多数消费品制造商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对成本尤为敏感,因此材料替代在中国十分常见。
    此外,另一个推动表观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回料置换。通常来说,回料成本相对稳定,当新鲜原料价格跌至接近回料价格,消费品制造商会放弃使用回料而改用新鲜原料。2014年,中国消耗约1700万吨的回收塑料,而2015年回收塑料消费量下降逾200万吨。回料消费量的下降驱动了对新鲜原料的需求,从而推动表观需求量增加。
随着全球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全球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中国市场仍将是主要推动力。略有不同的是,北美地区的需求将在20多年的停滞后重新加速。近几年,由页岩油气革命带来的低原料成本将重振北美制造业。
    过去5年,化工业的资本投入达到历史最高。2014年,全球投资高达12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东北亚地区的投资额占全球总投资的60%。其中,多数投资集中在芳烃、合成气及塑料产业。由前期项目带动的后期投资将从2016年开始迅速下降,其中东北亚地区的下降速度最快,降幅足以抵消2016~2019年北美页岩油气带动的投资增幅。
虽然2017~2019年可能有尚未公布的装置出现,但投资速度会明显放缓,并降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主要集中在煤化工、以进口甲醇为原料的甲醇制烃烯(MTO)、以进口丙烷为原料的丙烷脱氢制丙烯(PDH)等非常规原料化工产业,而传统投资额自2011年起持续下滑。但由于低油价给资本回报率造成严重影响,煤化工投资热潮“偃旗息鼓”,再加上水资源的制约限制了中国西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投资规模,中国企业将大幅削减这方面的资本投入,进而对东北亚地区的投资产生影响。在投资者终于意识到投资无利可图后,甲醇制烯烃和丙烷脱氢制丙烯的投资泡沫将最终破灭,传统石化投资将在2020年后再次受到青睐。
    此外,私人投资是近期中国化工产能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未来5年,民营企业在石化行业的投资将变得更活跃。而中国政府放宽对原油进口权的配置,允许民营企业直接进口原油,将使私人投资在中国进一步获得市场份额。
    除投资国内市场外,中国公司也积极投资海外市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获取资源、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以及分散中国市场的潜在风险为主要目标,积极寻求海外新建项目和收购的机会,这种投资趋势未来5年,甚至更远的将来会延续并加快。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崩盘,以及公司价值被低估等因素,使得2015年全球化工企业并购活动逐渐升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合并,将在未来数年内刺激更多的并购活动。此外,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各公司也将通过吞并对手公司达到整合从而增加利润的目的。
    在中国,2015年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非常频繁,但目前还没有大型化工企业的并购。这一现状或将在接下来几年内有所改变,国有企业需要通过整合低效益的生产线,节能减排、提高效益来增强竞争力。在铁路、电力和航运等行业,2015年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表明了中国政府整合国有资产、提高效益和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决心。地方化工企业之间的整合可能会带动行业并购,因为这些企业的技术和产能许多已过时,市场份额被严重分割,通过并购可以整合市场,淘汰高成本和过剩产能,并精简管理结构。
    然而,整合这些公司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在中国,民营企业并购较罕见。多数企业负责人认为,公司是个人成功的象征,被收购是个人的失败,因此他们通常强烈抵制被并购或合并。这种文化近期内不太可能改变。但收购财务陷入困境的公司会变得更频繁,因为高负债率公司在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以致最终沦为被收购对象。
    低油价有利于化工生产商,但却给非常规原料化工生产商带来挑战。未来5年,化工业投资将大幅缩减,因此未来10年市场将走向供应趋紧格局。
    当低油价为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生产商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伤害了中东和北美这些此前具有成本优势的生产商,烯烃行业以轻质原料为基础的生产商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虽然化工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油价跌幅比化工产品更大,化工生产商有丰厚的利润空间。然而,这种机遇并未对所有化工产业链“一视同仁”。总体来看,上游产业都受到较大的市场波动影响,而贴近终端消费品的市场波动则小得多,基础化工产品价格随油价应声下跌。
    在中国,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裂解装置运营商获得近几年来最可观的利润。芳烃生产商也受益于低油价,但所获利润与前者相比差距甚大。对二甲苯的盈利有所改善,但产能过剩依然抑制利润提升。另外,氯碱、甲醇和氨产品链的低能源价格优势已迅速被产品价格下滑侵蚀。
    此外,中间体生产商也从低油价中获得一定利益。基础化学品和中间体之间的价差有所扩大。一般来说,用于非耐用消费的化工产品表现相对较好,如乙二醇(EG)、聚酯链和苯乙烯链都有突出表现。而用于基础设施和耐用品的化工产品受需求增长缓慢影响,表现差强人意。如醋酸、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涂料和合成橡胶链受到越来越多的产能扩张和需求滞缓影响,盈利情况进一步恶化。
    IHS咨询公司预测,化工业未来5年的盈利状况将好于预期,但地域性差异仍将存在。短期内,低油价将压低美国和中东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生产商的利润,这对亚洲和欧洲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生产商有利。就中期来说,油价的复苏将给亚洲和欧洲的化工生产商施加压力。从长远来看,随着化工业新投资的减少,需求增长将逐渐超过产能增长,市场供需将逐步趋紧,行业平均表现将有所改善。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