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转型时代下的企业文化(一):永远别说不可能

更新日期:2016-3-25  来源:中国氯碱网  作者:方立贵 总经理   在线收藏

    前言:本文选自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立贵所写的系列文章《我遇到的都是好人》,该系列文章生动展现了红四方重组、改制、退城进园和二次创业的过程,来自于作者作为国企一把手在企业改革之路上的亲身经历,也是大型氯碱化工企业转型发展的企业文化故事,读来发人深省,近期中国氯碱网将陆续同业内分享其中的一些篇章。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企业将转型发展的经验及所感所思记录下来,并发给我们与大家交流。

 

永远别说不可能

201579日,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杂文,文章指出:“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未来并不主动。他们不是在动荡的日子里颠簸得太久,就是在四平八稳的时光里缠绵得太深。不是绝望了,就是变懒了,表现在想法上,不是怯懦,就是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一年,就在我宣布对化工厂进行装置大修理后,生产副总找到我反映,生产设备没什么好修的。总经理也对我说,您说计划投资数百万元进行设备大修,是不是有这个必要,而且也没有这笔资金啊!我说,化工厂每天早晚都在跑氯气,而且厂区到处都在落酸雨,周边34公里范围内,天天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SO2味道……不修能行吗?!

老化工企业要摆脱经营困局,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为不加大投资,企业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甚至于老装置的跑冒滴漏都难以消除;即便是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可供开发,也要首先把老装置问题修理好、解决好,否则安全生产无法保证。

由于长时间经营困难,化工厂过去为压缩开支,很多年与业内联系的很少,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没有到一些新建的或比较好的企业去过,对行业内的新动态和新技术知之甚少。我要求总经理、生产副总和总工,分别带队赴行业内的先进企业走访和学习,回来后组织讨论和交流,然后再有针对性指定技术带头人组团,到一些先进企业对口学习和参观。在此基础上,再拿出化工厂的装置大修理方案。

在几批人员相继出差回来后,大家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经理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太落后了。生产副总和总工说,现在的氯碱生产技术都与国际最新成果接轨了,而我们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五年前的水平。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干脆说,我们一直以为化工厂排在全行业的前十名,出去一看才晓得,我们一定是排在行业倒数前十名。

装置大修理计划很快排出来了。我本来在会上宣布,拿出数百万元作为大修理投入,结果他们考察交流后,一下子拿出了近千万元的大修理计划。总经理说,这还是精心压缩的资金计划,否则两千万都扛不住。他说,真正好的化工企业,是无漏无味无污染的!

“但是,钱呢?”总经理将我地军问:“这个企业从此会有干不完的事……我相信;有花不完的钱,钱呢?这可是您在大会上说的!”“你只要把大修理方案论证好了,钱的事,我来筹措和负责!”我告诉他,只要我们管好了大门,管住了经营活动,管住了消耗和变动费用,压缩了应收账款,大修理资金是没问题的。借用《人民日报》文章中的观点,这个世界最大的绝境,就是自设的绝境,即:“在希望到来之前,绝望已经到来,在‘可能’到来之前,‘不可能’早已抵达。

在接下来召开的装置大修讨论会上,我要求大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大修投资的额度上,而要把注意力放在大修的技术方案和检修质量上,即该修的一定要修,即便是这次没钱修不了,下次在适当的时机也要把他修了!还是那篇文章中的观点,“如果你习惯站在庭院里吹风,不妨踩着木梯到屋顶。不仅因为屋顶的风更大、更凉爽,重要的是,你会眼界突然一开,看到庭院里看不到的风景。”

我的到来,只不过给了当时化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上屋顶的“木梯”,庭院外的风景都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后来的实践表明,其实人人都是人才,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与人之间的专业水平没有多少差距。化工厂迅速攻克了氯含水问题,氯气安全输送问题,氯乙烯单体质量问题等。

氢气燃烧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片碱改烧氢气的技术方案,不仅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而且主要技术人员还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总经理和核心骨干还据此申报成功了正高级高级工程师。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有时创新的成本仅仅是差旅费,而模仿往往是创新的基本形式。我在班子会上说,从企业创新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只存在两种人,一种人是看见了才相信,另一种人是因为相信,所以看得见。我们的绝大多数员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属于前者,而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应该属于后者。

光大银行在化工厂股份公司挂牌后,对化工厂进行了2000万元贷款授信,成为企业沉寂十年后,首家给企业新增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又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化工厂几个盈利产品的扩能问题,公用工程能力不足也被迫提到了议事日程……

2003年上半年,国内煤炭价格很低,化工厂除了几个盈利产品的扩能有利润空间外,自发电的价格与电网电价相差很大,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在董事会的授权下,我下令经理层研究确定,上一台一万千瓦以上的自备电厂。方案很快落地,总投资约一亿元,包括一台1.2万的发电机组、一台75吨锅炉。加上企业正在进行树脂和保险粉两个产品的扩能,累计需要投资2个多亿。

当时装置大修的资金刚有着落,处理历史陈欠天天都要花钱,两个产品的扩能改造已经开始施工,哪还有资金上电厂呢?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南京一家锅炉安装公司的吕总,在生产副总的陪同下,来拜访我。中午,我在化工厂食堂请他吃饭。他在饭桌上说,柳州一家发电厂正要淘汰两台2.5万的发电机组。我问他,能不能把淘汰的机组当废铁买过来?能不能保证发电?吕总肯定地回答能。我说,机组的的能力翻番,但一台75吨锅炉的能力不够啊!生产副总马上说,滁州电厂有两台35吨硫化床锅炉要淘汰,也是废铁价,两台加起来共98万元。我说,厂房呢,厂房的投资也很大!生产副总说,厂房利用旧厂房,企业正好有两台10吨锅炉要淘汰,厂房是现成的。而且化工厂现场还有一台安装35吨硫化床锅炉的位置,而且烟囱和水幕除尘装置还可以利用。

我立刻电话通知总经理,下午重新开会论证自发电项目。同时让生产副总马上联系滁州电厂,并对吕总说,我原则上同意你提的合作模式,但对这个方案我们也要认真论证,并提交董事会审议。最终两万五发电机组的建成,奠定了化工厂起死回生的基础,也为后来应对国家电力紧张的矛盾,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刚到化工厂的那段时间里,我对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永远别说不可能”!我说,你说不可能,实际上就是关闭了我们之间交流的思想通道。“其实,许多地方不是人到不了,而是心到不了。”“乐观的人,总能在生活的有限中走出无限来,因为他们更善于在绝望之处看到希望,在不可能中捕捉到可能。”(摘自2015.7.9《人民日报》)。我当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喜欢与动不动就说‘不可能’的人说话。“土地改性”评估增值,为化肥厂度过当年的融资难关出了大力,成为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案例。

许多年以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回顾企业所走过的历程时,禁不住发出感叹,企业发生的这些变化,站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和不可想象的。《人民日报》的这篇杂文的题目,恰恰就是《永远别说不可能》,他说,“人生的好多转机,不是等不到,而是常错过。”可是,等到是远远不够的,进取和努力也至关重要。我始终认为,上世纪一百年的科技成果,超过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数千年,未来社会真正的创新成果,是应用好已经发现的成果,突破已经发现的成果……

我在2003年化工厂股份公司揭牌仪式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成功=(才干+品质+敏感+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激情。我一直告诫自己,要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看待企业和技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永远不要说不可能!之后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当地四家化工企业改革、重组、稳定、搬迁工作的实践表明,我的坚持和判断是正确的。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