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6-6-17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近年来,山东青岛着眼于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发展、改善城区环境,把老城区企业搬迁作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了青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环保搬迁,力求打造以“产业转移升级、城市功能优化、县域活力增强、居住环境改善”为特征的转型发展新格局。
搬迁搬出“两重天”
6月5日,一艘满载3300吨冷冻乙烯的运输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董家口港靠岸,冷冻乙烯没有在港口进行装车运输,而是通过一条运输管廊,直接送达了距海港9公里的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工厂园区内,最终流入园区内的乙烯储罐中,用于工厂的PVC(聚氯乙烯)生产。
海晶化工总工程师郎需霞告诉记者,由于乙烯需要在零下102℃才能液化,因此过去只能靠深冷液体运输车运输,不但运输成本非常高,而且危险系数也很高,“现在通过管线直接输送,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也提升了运输安全性,此外,储罐容量高达5万立方米,高容量的存储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调控原材料供应,自身消化不完的乙烯,还可以随时再转卖出去”。
在园区内的一个约200平方米的中央调控室内,记者看到,20多名工作人员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同时操控着1000亩工厂园区内所有生产车间内的设备。而在工厂外面,运输车来往穿梭,从各地运来的原材料,经过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流程,变成高品质的产品,又不断运往各地进行销售。
然而,与眼前这种忙碌而有序的场景不同,就在几年前,由于国内聚氯乙烯严重过剩,且产品品质较低、同质化严重,海晶化工举步维艰,苦苦思索着企业的出路。郎需霞告诉记者,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海晶化工借助青岛推动的工厂搬迁实现的产业升级改造,“借助搬迁到新址的机会,不但改善了企业的物流,还提升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水平,新的高品质产品帮助我们打开了新的市场”。
“转调创”的凤凰涅槃
众多企业充分利用此次搬迁机会,实现了产业升级改造。海晶化工综合部副部长孙旭光介绍说,此次搬迁,除带来了靠近海港的物流运输优势之外,海晶化工也抓住机会实现了生产工艺的改造升级,“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海晶搬迁是要建设一个技术国际化、装置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氯碱化工和石油深加工企业,公司也提出了把此次搬迁作为二次创业的口号”。
从旧厂到新厂,海晶摒弃了高消耗、低产能、高污染的电石法生产PVC工艺,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乙烯平衡氧氯化法生产工艺,产品能耗和污染大大降低,其质量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很多特殊用品的高性能需求,为企业打开了新的产品市场,增加了利润。
孙旭光表示,引进新工艺并不是企业产能升级的终点。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形成一个市场应用联合开发体,根据市场反馈,不断做配方调整,引领技术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孙旭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