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6-6-17 来源:云南信息报 作者:黄超 | 在线收藏 |
---|
近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委员会举办“食品安全深度行”,走进云南唯一碘盐生产企业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活动中参与人员除了了解到碘盐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的严格监管和智能化的操作而外,最为关心的便是国务院日前发布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下文简称“《方案》”)。
《方案》要求:废除食盐计划管理和政府定价机制,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批发企业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允许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以自主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
事实上本轮食盐专营已有20年,其中近一半时间在酝酿改革。如今,靴子终于落地,那么将会对云南老百姓的餐桌,以及品质管控和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呢?在活动中,云南工信委盐务管理处处长倪红志、昆明市盐务局局长禹泽、云南盐化相关负责人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业界看来,此轮改革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促进市场集中度提升。改革直击食盐产业痼疾: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销售的规定,允许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以自主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或委托有批发资质的企业代理销售。这些举措将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优胜劣汰。
市场的事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这是一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改革。经历7轮方案打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终于出台了。
中国盐业史上,政府对盐的专营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盐业专营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产有定点,运有定商,销有定岸”,生产、运输、销售都有专门的管制,制盐生产企业“戴着镣铐跳舞”,既没有销售权,也没有定价权和商标权。
从倪红志的发言以及《法案》本身来看:这次盐业体制改革,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企业的销售权有突破;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企业的定价权有突破;允许产销企业开展跨区域经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有突破。
在上述云南盐化相关负责人看来,这将为盐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产销一体化,对行业来说是最基本的,我们从计划经济到了市场经济,实践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制盐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多少,卖给谁,卖多少钱,在哪里卖,卖到哪里了。
这样一来,很多人都比较关心食盐会降价么?由于2017年1月1日后,云南盐化市场也将全国同步化、随行就市,尽管食盐因为利润存有运输成本,但由于邻省四川是产盐大省,一旦其产品进来必将会引起价格下跌。供求关系和运营成本也佐证着这一观点。
从市场供求看,目前食盐产业正面临产能过剩困扰。中国食盐年度需求量平均为1000万吨左右,但食盐定点企业产量就已超过4000万吨,是需求量的4倍多。在此背景下引入市场竞争,企业势必出现为抢占市场而降价竞销的行为。
从运营成本看,按政府定价,食盐出厂价每吨约为450元至590元,而由盐业公司给出的批发价在每吨2500元左右,新推出的多品种盐更是可达3000元至4000元。尽管批发公司承担了运输、包装、流通等多项成本,但仍有一定的降价空间。
从《方案》来看,“镣铐”尚未完全解除。《方案》明确指出:在坚持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盐业市场化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此次改革方案,直接普惠现有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不再重新核发,有效期延至2018年12月31日。
改革落实后将给监管带来新挑战
云南盐化市场部的相关人员曾告诉过大家一种鉴定真假盐的方法:食盐均为政府定价,低于统一定价的肯定有问题。然而,由于不再实行政府定价,这个鉴定方法将在2017年1月1日后落空。
事实上假盐的整治形势一直颇为严峻。“2015年,昆明涉盐案件达450件,查获1100吨假冒食盐、制假原料,食盐安全不容乐观。”禹泽透露,从全省的整治结果来看,昆明的查处占据着云南的绝大多数,2014年查获的违法盐产品就占了全省的97.2%。
禹泽介绍,目前市场出现的假盐主要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工业盐亚硝酸钠,虽然和食盐很像,但有毒不能食用,之前就出现过误食假盐发生亚硝酸钠急性中毒死亡的案例;另一种是饲料添加剂氯化钠,因缺乏碘元素,长期食用容易出现缺碘症,即甲状腺功能亢进,俗称大脖子病,孕妇食用还会影响胎儿智力。
“较为严重的是氯化钠添加剂翻包制假,制假份子购置机器进行流水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因真假难辨,生产价格较低,这些假盐多流向餐馆及农村地区。”禹泽坦陈,“目前,昆明盐业市场有所好转,但并不乐观。”
对于《方案》的出台,禹泽坦言:这将为监管带来新挑战,形势也更为严峻:“取消食盐准运证和工业盐运输证,定点生产企业可以进入流通环节,食盐可以跨区域销售,放开小工业盐市场……下一步对工业盐和饲料添加氯化钠的监管更为困难,不法商贩获取低价制造假原料的途径更多。”
尽管如此,伴随着靴子落地,盐业领域一场不可逆转的改革即将到来。“消费者应掌握辨别真假盐的方法,以免上当受骗。”禹泽给消费者介绍两条鉴别方法:一是从包装来识别真假盐,真盐包装上有防伪商标及防伪码,消费者只需要拨打电话就可以知道真假;二是用碘盐快速检测液分辨真假盐,加碘盐在滴过检测液后会变为蓝色,没有加碘的假盐则不会变色。
国务院发布《方案》,对盐业体制进行了监管领域也进行了全面部署,此次改革明确了“四改革、四完善、四加强”的系列改革举措。“四改革”就是:改革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改革工业盐运销管理、改革食盐储备体系;“四完善”就是: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完善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完善盐业法律法规体系;“四加强”就是:加强盐业企业资质管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科学补碘工作、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从监管机制来看,改革后也将带来一些变革。“从现有的盐业管理体制来看,实际上就是以盐业主管部门为主,然后通过授权和委托盐业批发企业等单位的人作为执法人员,来进行市场监管的。这其中空隙就很大,一方面是人力物力的制约,另一方面是无法发挥市场主管部门像药监局那样专业管控。虽然法律里要求各尽其责,但没有明确执法主体。”倪红志指出,“通过此次改革后,各领其责,用非常专业的手段来进行监管。”
云南盐化准备一年半投入1.5亿提质增效
受全球需求不旺的影响,和很多企业一样,2015年云南盐化也出现了产量上的下降。上述云南盐化相关负责人将原因归结于两方面:“一方面良碱用盐下降,因为工业盐的主要对象是烧碱和纯碱,化工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正处于调整阶段,照旧导致了他们原材料段消耗减少;另一方面是食盐的波动,不能简单地认为食盐的波动是因为假盐的充斥,具体来看是由于从2014年开始媒体不断在传播改革,导致销售商储盐的积极性下降,以及饲料添加剂氯化钠进入云南等市场。不过,主要原因还是前者。”
尽管产能下降了,但云南盐化2015年利润总额较上年增长了112.55%。据其2015年年报显示:2015年云南盐化通过研发系列新品种食盐,推进食盐品种结构调整,使食盐产品毛利持续上升。
近日,云南盐化发布公告称,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完成。这也意味着云南盐化今后将形成“盐业务+天然气”双主业发展模式。除了原有的盐业务外,在天然气方面,云南盐化积极进入上游气源开发,加快云南中游支线管网开发建设,努力拓展下游终端市场;依托资本运作提升产业并购整合,驱动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云南天然气产业开发利用,以达到提升效益,增加利润的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将会对向云南盐化这样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改革之后,云南盐化将同全国的盐化生产企业一道,通过深化内部改革,通过市场化,能取得良好成果: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制造端成效,让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彻底改变思想上的桎梏,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更好地去服务消费者,用市场来引领研发,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述云南盐化相关负责人指出。
上述云南盐化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论述说:对盐业体制改革认知的高和低、深和浅,直接影响能否实现改革要求的关键;改革就是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内部的改革,企业内部改革是对盐业体制改革的挑战;盐业体制改革后,云南盐化将按照市场的行为和盐业本身发展规律,来强化品牌意识。
“市场流传着‘恒者恒强’的话,通过盐业体制改革,云南盐化期待与优秀盐业企业联手走到一块,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也要扬长避短,一方面发挥云南盐化产销一体的优势,另一方面借机走到省外以及东南亚市场上。”
此外,云南盐化将继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云南盐化准备投入1.5亿,用一年半的时间对盐产业进行提质增效和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公司生产环境,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力争成为中国盐行业的标杆企业。” 上述云南盐化相关负责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