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6-12-5 来源:东岳集团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11月16日,东岳集团2017产业链合作年会在海口召开,与来自格力、美的、海信、SKC、阿克苏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优质客户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向、氟硅材料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集团的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之路。
会上,东岳集团两大子公司——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东岳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分别与浙江嘉善东方、广东聚合科技完成高铁连接电缆及大飞机替代材料、国内首个高品质白炭黑项目的现场前签约。其中,前者已进入项目合作的实质性推进阶段。而后者则广泛应用于液体胶、油墨、高端树脂等领域,加快国产化替代。
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孟宪忠分别从中国氟硅行业现状与未来及东岳发展战略和实现步骤、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与新常态、开启智能化未来三大方面,详细阐述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氟硅行业、中国经济以及企业所面临机遇和挑战。
其中,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围绕供给侧改革这一焦点,就中国氟硅行业现状与未来以及东岳发展战略和实现步骤发表看法,“未来中国将会产生3-5家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市场主体,而东岳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姚景源围绕“供给侧改革”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经济方针的背景、内涵以及企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他认为中国企业要在经济下行形势下实现逆势增长,必须做好产业结构优化,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中的机遇,实现传统到现代、中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变。
作为国内顶尖的互联网信息化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的孟宪忠则从专业的角度支招“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发展。他表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制造过程、制造结果以及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智能制造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最合理的降低成本和产品生产之路,中国企业要放开视野,充分利用等先进的智能信息平台,用远见的目光打造现代化企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
期间,作为集团总裁的王维东也代表集团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致辞。他首先对出席此次盛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在广大客户的支持下,东岳顶着下行压力,收获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保持了各项经营指标的继续增长。这体现出了东岳集团迎对困难的能力自信、创新自信和发展自信,更体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客户对东岳的理解与支持。王维东说,即将到来的2017年,东岳集团将努力奋斗去实现和兑现东岳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扎实落实“三零”服务、“八项承诺”和“五大解决方案”等各方面工作,将东岳的产业链更高层次的与市场融合,与客户分享实实在在的红利。
今年以来,集团面对经济下行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经营形势,积极抢占国家供给侧改革中的先机,将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和全球化质量东岳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资源,将企业发展与创新突破定位于两个替代(即高端氟硅材料对进口产品和传统中低端产品的替代),在替代中扩展、开发市场。最为直接的例证是东岳燃料电池膜在奔驰的使用寿命试验中,成功突破3600个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东岳研究院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的航天技术用含氟聚醚润滑油项目,直接配套国家航天工程。东岳高分子与嘉善东方应用于高铁连接电缆的悬浮细粉DF-16A,DF-18A,应用于大飞机替代材料的DF206进入了项目合作的实质性阶段,双方正在筹备在东岳园区的项目建设。
此外,今年以来,集团新开发的高强度悬浮细粉系列、水处理膜级PVDF,高品质白炭黑等产品都成为东岳新的效益增长点。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方面,集团更是利用高端产品独有的竞争优势,扩展市场份额。今年年初,杭州福膜公司等企业使用的东岳PVDF DS206生产的水处理膜、海水淡化膜、太阳能封装膜,都顺利通过了美国UL、德国TUV和日本JET认证,畅销世界各地。
通过上述努力,今年,集团作为行业唯一企业,被确定为中国智能制造63个试点示范企业。而这也标志着通过数年对标学台塑,东岳在智能信息化方面走到了全国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