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齐鲁石化供排水厂全力打造智能化工厂人才库

更新日期:2016-12-23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此次培训,就是要让参训员工真正能够达到一专多能,适应智能化工厂多工种作业的高效要求。”齐鲁石化供排水厂党群人事科科长赵雪峰介绍。截至12月6日,历经5个月的专题培训,一支精通“四水一站”专业技能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从供排水厂各个基层车间脱颖而出,为智能化工厂运作储备了“行家里手”。

    智能化需求就是培训“风向标”

    齐鲁石化智能化工厂建设启动以来,供排水厂在对九江石化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水务专业实际,从智能化工厂建设的控制模式与运行模式入手,以去年投用的管控一体化指挥中心为基点,展开顶层设计,提出了“1+X”控制模式与“四水一站”运营模式。

    “1+X”作为整个大水务的控制模式,指的是1个主控,X个分控;“四水一站”作为生产运营模式,特指水务的新鲜水、化学水、循环水、污水和空压站五个专业分类。该厂智能化工厂建设将在“1+X”控制模式基础上按照“四水一站”运营模式组态。届时,将实现定点、定人、定量、定责、定工作标准的工作模式,这对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解决一线员工日益不足的矛盾意义深远。

    然而,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水务内部五个不同专业进行广泛的信息共享、讨论和协调。如此以来,仅熟知本岗位知识的“一专”人才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在“一专”前提下的“多能”,才会使水务在智能化工厂运作过程中游刃有余。据此,该厂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半年工作思路研讨会上提出,“建设智能化工厂,培训必须先行,通过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以满足智能化工厂更高的操作和运营要求。”自此,该厂把培养“一专多能”人才队伍正式纳入智能化工厂建设的第一梯队。

    “小锅炒菜”让培训实用更管用

    “各专业负责思考本专业对智能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和需要,做到实用管用。”齐鲁石化总经理韩峰在公司第三次智能化工厂进展情况汇报会上提出如是要求。供排水厂本着韩总提出的“实用管用”原则,改变了以往大部队浩浩荡荡式的集中培训模式,通过“一月一专业”的“小锅炒菜”模式,将大课堂化成小课堂,让培训更有针对性,收效更佳。

    该厂从今年8月份开始,按照新鲜水专业、循环水专业、化学水专业、污水及回用专业和空压站专业5个专业的先后顺序,“一月一专业”展开培训。授课对象覆盖对应专业的分管领导、分管技术人员、调度人员与操作人员。

    因为水务重组后的各个车间服务的母体厂不同,同样是处理化学水,母体厂所需化学水的水质指标与处理工艺流程也存在“微差异”。此次培训就是把这些存在“微差异”的同一专业挑出来集中培训,让分属在不同车间的员工熟知各自之间的“微差异”,做到知己知彼,进而互通互融,最终知识共享。在操作技能上突破“一岗一能”,达到“一岗多能”,从而为“四水一站”集中运营模式的顺利运作夯实根基。

    此次培训为“小锅炒菜”,因此师资力量也根据不同菜品所需“火候”精心调配。分工艺、设备和安全三个主攻方向从该厂专家库中精心挑选专家,每个专业配备6名师资,他们从新技巧、新案例、新方法“三新”出发,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把培训课堂搬到生产一线

    为了让员工更快地消化吸收所学专业知识,此次培训还将课堂搬至生产一线,实地交流学习。

    “通过实地交流学习,对黄河水处理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橡胶水务车间主管新鲜水专业的技术员张超,跟随培训队伍来到黄河水引入淄博的第一道关口“高青刘春家引黄闸”。从这随着黄河水引流方向他们到达高清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大芦湖水库,这是引黄工程的调蓄水库,在那里,他们来到当地一家水厂交流学习。除此之外,他们还详细学习了西夏、湖田、辛北、堠皋、辛南等11套新鲜水装置和东消防泵站、西消防泵站、二化、橡胶、腈纶区域等5套消防水装置。

    同样主管新鲜水,但是张超所在的橡胶水务的新鲜水主要是地下水,装置相对较少,工艺流程也比较简单。谈到一路的收获,张超很得意,“以前自己犹如井底之蛙。这次,通过走出去学习,掌握了全厂的新鲜水工艺流程与设备管理技能。”张超记了厚厚的一本学习心得,他准备把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用到本车间新鲜水管理之中。

    和新鲜水专业培训方式一样,其余四个专业全部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据悉,该厂此次共培训了145人,下一步,他们将要到同专业不同车间轮岗锻炼,真正从“一专多能”变成“行家里手”。

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