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锦界园区三点发力构建创新发展体系
更新日期:2018-6-13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这几天,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制环烷基油项目正在进行详勘,即将开始土建桩基施工。这个项目位于陕西神木锦界工业园区,是煤焦油深加工的高端化项目。
前不久,石油和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中国行调研组在神木锦界工业园区调研采访时获悉,该园区本着高端、绿色的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上三点发力,构建出高效的创新发展体系。
循环经济成主引擎
锦界工业园区位于榆林市和神木市之间,规划面积90平方千米,是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最早建成的产业集中区,我们按照‘三个转化’的思路,74个项目相继在园区建成投产,形成了煤电、煤焦油深加工、化工、氯碱、载能和建材等6大主导产业片区和5大循环经济产业链。”锦界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调研组。
据介绍,通过“闭路循环、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锦界工业园初步建成了5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向电转化,产生的粉煤灰、石膏等工业废渣加工为水泥、蒸压砖等新型环保建材;煤向甲醇转化,再向甲醇汽油、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聚四氢呋喃等延伸;煤热解制取兰炭,再转化成电石,电石与原盐生产聚氯乙烯、烧碱,继续延伸三/四氯乙烯、三氯氢硅等下游产业;煤干馏副产品煤焦油通过加氢生产轻质燃料油、石脑油、苯、酚类等产品;煤干馏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用来发电,进而发展金属镁、镁合金等载能产业。最终实现煤炭资源“吃干榨尽”,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格局。
调研组在北元化工采访获悉,氯碱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最终都转化成了产品,真正做到了物料循环和资源回收利用。其中热电装置为化工装置提供蒸汽余热发电,化工装置产生的废弃电石、盐泥废渣及热电装置产生的粉煤灰,全部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
自主创新成源动力
技术创新是永恒动力。锦界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显然深谙此道。神木富油50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制环烷基油示范项目,正是采用了他们自主开发的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多产中间馏分油工业技术(FTH),该技术入围国家《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和《煤炭深加工产业“十三五”规划》。
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的50万吨/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也是依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块煤干馏中低温煤焦油制取轻质化燃料工艺技术,早在2008年就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是当时国内单套规模最大、技术等级和煤炭资源转化率最高的煤焦油轻质化示范装置,被誉为“陕煤-榆林版煤制油”,填补了国内煤焦油深加工的技术空白。
陕西精益化工有限公司在建的煤焦油深加工制芳烃项目,则采用煤焦油全馏分沸腾床组合固定床加氢技术,经过加氢裂化—石脑油催化重整—芳烃抽提,生产苯类和酚类产品,是目前国内首套大型化煤基芳烃生产线。
据了解,锦界工业园区通过鼓励、引导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增多,现有省级研发中心3个,申请专利23项。正是这些企业自主创新掌握国内领先的技术,成为锦界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混合所有制成加速器
在锦界工业园区,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国企民企优势互补、抱团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北元模式”已成陕西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典型。
2007年,陕煤集团与民营企业北元化工合作,在1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的基础上,新建100万吨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开创了民企联合大型国企合作建设煤、盐化工项目的先河。北元化工从一个小规模的氯碱企业逐渐发展成为集采盐、发电、聚氯乙烯、水泥建材为一体的大型盐化工企业、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企业,形成了110万吨/年聚氯乙烯、8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4×125MW发电、220万吨/年工业废渣制水泥、50万吨电石的生产能力,年直接转化原盐135万吨、电石165万吨,间接转化原煤800万吨。
据悉,目前锦界工业园区已有10个企业由民营企业分别与神华、陕煤、延长石油等国有企业合作。其中北元集团、天元化工和神木富油等是与陕煤集团合作重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