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多举措积极开展应对疫情稳外贸工作
更新日期:2020-3-11 来源:商务部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一、健全机制聚合力。一是市政府领导靠前指挥。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西永综保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重点园区和重点外贸企业调研,为解决重点加工贸易企业用工、上下游供应链配套等问题,建立市级部门、区县政府、开放平台“一对一”帮扶机制,落实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点对点”服务,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复工,尽快释放产能。二是建立商务系统组织领导机制。重庆市商务委及时建立委领导联系指导区县工作机制,成立六个联系指导组,通过现场走访、微信工作群、电话联系、视频调度等方式,对全重庆市所有区县疫情防控和商贸企业复工复产实行分组包片式工作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完善重点外贸企业联系机制。充分发挥重点外贸企业联系机制作用,及时掌握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和困难问题,为制定政策和帮扶措施提供“一手资料”。各区县跟踪服务844家外贸企业(上年度出口额1000万元以上)复工复产,截至3月8日,重庆全市重点外贸企业复工率达97.7%,人员返岗率达76.5%。
二、精准施策强保障。一是助力企业疫情防控“三到位”。针对加工贸易企业复工员工人员多的情况,坚持精准指导到位、便捷服务到位、高效帮扶到位“三到位”原则,按照“不漏一厂、精准对接”的要求,组建防控技术服务团和复工健康服务团队,点对点提供疫情防控技术服务,精准指导企业规范开展疫情防控,为企业员工提供身体健康状况监测服务,全面保障企业在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顺利复工复产。二是强化企业用工保障。针对加工贸易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用工短缺的问题,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出台《加工贸易重点电子企业疫情防控期间用工保障工作方案》,建立电子信息企业用工台账及日调度机制,形成区县组织招工、园区组织车辆送工、企业用工的保障机制。市级相关部门加强指导,每日通报送工情况。截至3月8日,已累计为加工贸易重点电子企业送工4.4万余人,重点电子企业员工到岗率、产线恢复达到90%。三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市商务委收集整理加工贸易重点电子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清单,发挥“整机+配套”垂直整合一体化优势,调度电子产业上下游配套零部件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推动电子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保障重点主机厂订单生产需求。目前零部件供应商复工已基本能保证代工企业正常生产。
三、政策支持稳信心。一是加强惠企政策宣传。重庆市商务委汇总梳理了国家层面和重庆市出台的一系列应对疫情支持企业政策,各区县商务委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定向推送给外贸企业特别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指导企业用足用好用工、水电、物流、税收方面惠企政策,稳定企业发展信心。二是积极出台地方贯彻落实政策举措。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外贸稳外资12条政策,在有序复工达产、贸易融资、降本增效、国际市场拓展、法律援助、贸易便利化、企业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帮助外贸外资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最大程度降低疫情造成的影响。三是迅速推动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渝北区出台支持商贸企业渡难关暖心10条政策。渝中区出台稳外贸稳外资稳外经10条措施。九龙坡区、巴南区、合川区、沙坪坝区都出台了应对疫情支持企业的细化措施,坚决杜绝“空中政策”,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优化服务助发展。一是精简服务流程,推动在线“云服务”。重庆市商务委会同海关、口岸物流、外汇、税务等部门,在贸易管理、通关通检、物流运输、外汇结算、出口退税、法律服务等环节进一步简化流程,全面推行“零接触、不见面”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二是“一企一策”助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市区联动,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清单,具体问题逐一研究解决。帮助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紧缺、订单取消、货物通关不畅、物流运输受阻、境外展会退费难、融资困难等实际问题100多个。在市区两级协调下为某企业开启物流“绿色通道”,推动50万台三轮摩托车顺利出口洪都拉斯。三是强化法律援助。对因疫情影响不能正常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及时沟通协调为企业提供商事法律和贸易促进帮助,积极协调帮助企业申请办理不可抗力相关的事实性证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