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大趋势下 中国有没有必要大力发展“煤变油”
神华集团煤碳直接液化项目的上马,激发了不少企业的投资激情,“煤变油”成为中国能源投资的新亮点,国内企业和煤炭资源地的地方政府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一些跨国公司也意图进入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呈现了群雄逐鹿的热闹场面。
据媒体报道,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卓介绍,该集团煤变油项目每桶汽油成本30美元,折合1800~1900人民币一吨,而汽油的市场价格超过5000元一吨,利润空间巨大诱人。但是,神华的项目是建设在自己煤田坑口,煤炭核算价格仅仅100~150元一吨,消耗3吨优质的神华煤才能够转变一吨成品油。神华煤是世界上少有的特优质煤炭,根据神华集团全资子公司--神华煤炭运销公司网站介绍:神华煤质属低灰(8%左右)、特低硫(小于0.5%)、特低磷、特低氯、中高发热量(低位热值5600~6000大卡/千克), 并以易燃烧、燃尽率高、煤耗低、低污染等优良的燃烧性能享誉国内外,广泛用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汽油的热值为10989大卡/千克,神华“煤变油”需要18000大卡/千克的优质煤才能转换1千克汽油,转换效率为61%。
然而,神华这样的优质煤炭在中国并不多见,如此廉价优质的煤炭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获取,如果煤质变化,煤耗就会大幅度增加,而中国煤炭资源的总体形式并不乐观。据《2004中国煤炭发展报告》数据,截至到2002年底,中国探明可以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仅仅1886亿吨,另有3317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亿吨资源量。理论上,有1万多亿吨煤炭储量,但是目前可供建井的精查资源严重不足,全国平均资源回收率仅为30%,而小型矿井不足15%。也就是说今年我国预计煤炭产量将超过20亿吨,实际消耗资源超过60亿吨,按照目前的产能和利用方式,可以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30年。这就引出了一个深层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通过加速自身煤炭资源的消耗来减少石油进口有没有必要?
中国目前是世界的工厂,生产供应全世界优质廉价的各种商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量在中国建设工厂,大量在中国销售耗能产品,例如:汽车、飞机和家电。出现这种产业格局并非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要争当“雷锋”或恩赐中国,是因为全球市场经济优化配置的结果,优势互补自然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原因在于中国有廉价优质的劳动力、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高效的管理机制、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所以他们在中国投资不仅有利可图,而且有投资安全更有保障。正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不能成为中国必须加大自身资源消耗,寅吃卯粮,靠牺牲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利益来为维持跨国公司利润的理由。
中国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维持中国经济的运转也是维持全球经济的运转。中国供应世界,当然中国也需要世界供应中国,特别是能源和资源。况且,中国积极利用国际资源,也将带动资源国经济的发展,推动全球的一体化繁荣。当前,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资源,特别是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适应”。世界上任何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都会因为改变传统利益格局,从而引起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的反感和抵触。但是,中国于以往任何国家不同的是,她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格局下,以国际上可以普遍接受共同的准则作为崛起的方向和方式,在互相获利的前提下成长。中国没有开着炮舰去抢,而是真金白银的拿钱去买,按照自由贸易的原则去获得我们需要的资源和能源,所维持的不仅是自身的繁荣,也推进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即便是最为“不适应”的国家--日本,也是依靠中国经济的繁荣摆脱了多年的停滞不前。一个新人的到来,大家总是从不适应到适应,当初日本的经济快速成长,国际上也是从不适应到接纳。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国家的不适应就自觉赋罪,以“自残”的方式来使他们更“舒服”一点。
目前,全球的石油供应并没有出现真正短缺,新发现的资源还在继续增长,随着技术的发展,石油价格的提高,以及能够吃苦耐劳的中国石油企业的全球化参与,世界石油供应能力短期内不会达到“颠峰”。中国石油需求的增加不仅满足跨国公司的在中国扩展市场的需求,使他们生产销售的飞机、汽车能够运转,也是满足在中国生产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以及资源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工厂和转运系统是否建设在中国,并不影响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益,只要全球有这种需求,无论中国参加与否,反正发达国家并不需要这些设施,他们更需要利润,所以这些设施在中国建,在印度建,或者在越南建设,都不会特别增加全球的石油消耗。
现在,也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说明中国的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紧密融合,相互依存,依靠军事力量切断中国石油供应不可能不会伤及他们自身利益,也完全没有必要。中国不是法西斯德国或日本,也不是前苏联或伊拉克,中国是一个市场高度开发,与周边国家友善相处,积极融合于国际主流社会的,并拥有各种核武器和远程投送技术的地缘人口大国。没有人有能力和胆量来封锁中国,除非是我们自己,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阻挡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是一个全球共识。因此,中国对于能源安全的过度恐慌和过度措施,反而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误解和世界的不安。
此外,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特别是对冲基金的过度炒作导致的全球油价格据高不下也未能伤害中国的经济发展。2004年的高油价使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今年前10个月就超过了去年全年,全年有望突破14000亿美元。尽管因为油价上涨,中国多支出了100亿美元外汇,但是今年前10个月的外贸顺差已经高达800亿美元,完全可以弥补因为石油涨价因素造成的外汇平衡问题。当全世界不得不为油价透支时,是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维持着大家的生活品质。而维持一个较高的油价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有利,对保障中国石油供应和调整世界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优化中国产业和消费结构都非常有利。
只要世界维持一个较高的油价,人均石油消费高的国家才会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来推动消费结构的调整。目前,在欧洲大量石油节能型柴油车和北美、日本销售增速的混合动力汽车都将使这些国家的石油需求出现大幅度降低的苗头,近日纽约石油期货价格降低就是一个信号。现在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维持油价,不要让工业化国家重回旧辙,因为高油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的石油浪费,以及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石油供应空间”。而且,高油价还可以促使我们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采用更加节能的技术和产品。
如果中国以大力发展“煤变油”,通过加大自身资源耗费来实现增加石油供应,从而影响国际石油供需新格局,打破目前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平衡态,到底有没有价值?煤变油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是应该适当发展,保留一些试验性项目的运转为了万一出现的石油“颠峰”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但是将其形成大规模产业,增加中国自身资源消耗价值不大。中国的外汇储备直线上升,储备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都存在货币贬值和汇率风险,而资源也是硬通货,保留更多的资源不仅可以保值,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