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 2005年11月
一、国际收支概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
(一)国际收支主要特点
1.经常项目顺差扩大
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
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23%。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
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上半年,服务项目逆差39亿美元,逆差同比减少33%。逆差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运输项目逆差缩小,以及国际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项目顺差增加。
收益项目出现顺差。上半年,收益项目顺差49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逆差24亿美元。随着我国对外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从境外获取的收益增长较快,使得我国收益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
经常转移项目顺差增长较快。上半年,经常转移顺差121亿美元,增长22%。其中,侨汇收入增长扩大了我国经常转移收入,是经常转移呈现较大顺差的主要原因。
专栏
1经常转移顺差增长较快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转移顺差增长较快。2004年,经常转移顺差229亿美元,是2000年的3.6倍。2005年上半年,经常转移顺差121亿美元,增长22%。我国经常转移主要由侨汇、工人汇款及赡家款、捐赠以及无偿转移等项目构成。侨汇是经常转移收入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每年都占经常转移收入的一半以上且增长迅速,2000年侨汇收入49亿美元,2004年达到148亿美元,2005上半年为70亿美元。从侨汇收入的来源看,美国、香港地区是最主要来源地,从美国、香港地区流入的侨汇资金占全部侨汇的50%以上,但近年来侨汇来源地有增加并逐渐分散的趋势。从流向地区看,粤、浙、沪、闽四地区的侨汇收入占全国的80%以上。工人汇款及赡家款收入是经常转移收入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达到46亿美元,是2000年的8.2倍,2005年上半年为27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的增加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劳务输出、境外就业、侨居国外人员不断增加,这些人员对境内汇款成为经常转移项目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受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以及看好国内投资机会,个人通过经常转移项目流入的资金增加。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
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同比下降4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
直接投资顺差减少。上半年,直接投资项目顺差225亿美元,下降26%。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64亿美元,同比减少51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39亿美元,增加29亿美元。
证券投资出现逆差。上半年,证券投资项目逆差10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顺差277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增85亿美元(体现为资金净流出),来自境外的证券投资净增75亿美元(体现为资金净流入)。
其他投资顺差有所上升。上半年,其他投资项目顺差146亿美元,同比上升69%。其中,贸易信贷项目资产(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货物应收款和进口预付款)增加132亿美元,负债(主要表现为我国进口货物应付款和出口预收款)增加101亿美元,贸易信贷项下资金净流出31亿美元;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负债项下资金净流入177亿美元。
3.储备资产较大幅度增加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国际储备增长较快。其中,特别提款权减少0.22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高于2004年同期增加674亿美元的水平。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7110亿美元。
4.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
上半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51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0.8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
专栏2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产生的原因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每笔交易都由两笔价值相等的账目表示,分别记录在借方和贷方。原则上讲,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表中的全部账目净余额为零。但在实际编制时,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以及其他技术原因,当把所有的账目加总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净借方或贷方余额。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单独设立了一个平衡项目,即“净误差与遗漏”,其数额与上面所说的余额相等,但符号相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统计数据来源多样。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多个部门和不同的统计系统。各部门的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在概念、口径、记录原则上不尽相同,因此将这些数据汇总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就可能形成误差与遗漏。
二是某些交易难以全面记录。例如,国外亲友随身携带现金转赠给国内居民,国内只能记录到存款变化,而无法反映其国际收支交易的居民收入来源,会造成信息丢失。再如,商品走私等是管理当局难以统计的,难免产生信息遗漏。
三是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个别企业在进出口中为了达到骗取退税、偷逃税款或者调动资金等目的,可能存在高报或低报价格的情况,造成数据的不真实。
四是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各种货币换算产生的误差。任何国家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都会出现误差与遗漏。根据国际惯例,只要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的绝对值占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进出口额的比重不超过5%,都是可以接受的。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净误差与遗漏额出现在借方等同于资本外逃,出现在贷方等同于“热钱”流入。
(二)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1.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运行平稳。过去11年,除1998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主要项目收支承接了过去的发展态势。
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82-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年均增长31.6%,由540亿美元升至1.9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19%升至115%。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到GDP的139%。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据测算,其中净出口拉动约3.6个百分点。
外资持续流入,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趋于活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外汇储备充裕,国际评级机构上调中国的主权评级,显示了国际上对我国政治经济前景的信心,增强了我国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国际收支风险评价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国际收支较大逆差,进而发生对外支付能力不足和发生货币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国内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金融体系不健全、巨额外债、汇率机制缺乏弹性等。外部风险包括: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引起的外部需求不足、外部金融动荡的传染、国际短期资本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些突发性因素等。
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涨幅平稳回落,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稳健性增强,世界经济环境总体上对我有利,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就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来说,国际上一般认为,经常项目较大逆差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主要隐患,而我国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673亿美元。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相当于14.3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503.2%,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为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总之,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
3.国际收支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货物贸易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相对缓慢,顺差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增多,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应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应继续控制。
短期外债等波动性较大的资金流入增长较快,一旦形势变化,存在集中流出的风险。
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应注意由此对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方面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货物贸易
2005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上半年,据海关统计,我国货物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幅回落,出现大幅顺差。上半年,出口增长33%,增幅与2004年同期大致持平;进口增长14%,增幅较2004年同期回落了29个百分点;进出口差额由2004年同期的逆差68亿美元转为顺差396亿美元。
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值中占比上升。上半年,一般贸易顺差139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逆差157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613亿美元,同比上升45%。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43%和47%。与2004年同期相比,加工贸易占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
工业制成品顺差较大,初级产品呈较大逆差。上半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顺差848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出口逆差452亿美元。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两类产品顺差477亿美元;在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等原料两类产品逆差502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占据进出口主导地位。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57%和27%。与2004年同期相比,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占据进出口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占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长期因素的影响,也有短期因素的作用。从长期因素来看,一是我国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加工贸易方式中境内加工链条逐步延长、产品增值率较大幅度提高;三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四是我国高新技术进口在国外受限较多。从短期因素来看,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部分进口需求。
(二)服务贸易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且出现了近五年来的逆差首次下降。服务贸易收支总额达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服务贸易收入345亿美元,增长31%;服务贸易支出385亿美元,增长19%;收支逆差39亿美元,减少33%。
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呈以下主要特点:
服务贸易逆差集中于运输、保险等项目。上半年,运输项下逆差60亿美元,下降3.6%;保险项下逆差30.7亿美元,增长13.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25.5亿美元,增长48.4%。作为最大的逆差项目,运输项下逆差几乎相当于其他服务项目逆差的总和。
国际旅游顺差明显扩大。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逐步加深,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和支出增长迅猛,收入增长明显快于支出。上半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142.2亿美元,增长33.6%;支出99亿美元,增长17.8%;顺差43.2亿美元,增长92.6%。
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增加较快。上半年,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25.5亿美元,增长48.4%。其中,收入0.6亿美元,减少66.3%;支出26.1亿美元,增长37.8%。该项逆差的扩大表明,我国使用外国知识产权、专有权和特许权等增长较快,国内专有技术和自主品牌相对不足。
通讯服务项目和计算机信息服务由顺差转为逆差。上半年,该项收入10.8亿美元,增长1%;支出12.3亿美元,上升82%;逆差1.6亿美元。通讯服务和计算机服务等属于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行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
其他商业服务顺差上升。上半年,我国其他商业服务(包括转口贸易买卖、佣金、回扣等)收入78.4亿美元,增长23.7%;支出41.3亿美元,增长18.2%;顺差37.1亿美元,增长3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总体看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没有显著提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三)直接投资
1.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2005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含金融机构)288.61亿美元,撤资清算等资金流出24.88亿美元,净流入263.73亿美元。上半年,据商务部统计,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不含金融机构)呈现以下特点: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略有下降。上半年,全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1212家,下降1.8%;合同外资金额861.91亿美元,增长19.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5.63亿美元,下降3.2%。
投资来源地较为集中。上半年,投资来源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省、开曼群岛、新加坡、萨摩亚、德国,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6.0%。其中,来自于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萨摩亚四个自由港的外商直接投资共计142.97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50.1%。
外资投向仍以制造业为主。上半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为71%,其次是房地产业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比分别为9%和6%。
专栏3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支情况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中的统计,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参加外汇年检17.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参检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合计4477.2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35.40%;以外币计价的负债与实收境内外资本合计5207.44亿美元,增长28.03%。
参检企业实收境内外汇资本135.23亿美元,增长40.87%;实收境外资本3103.72亿美元,增长25.71%。其中,直接投资3046.63亿美元,增长25.95%;证券投资57.09亿美元,增长14.11%。投资形式构成以外汇投入为主,累计2365.57亿美元,占比74.35%,增长29.35%;实物资产投资468.07亿美元,占比14.71%,增长14.32%;外商境内所得人民币利润再投资92.03亿美元,占比2.89%,增长50.74%。
参检企业境外借款余额为372.41亿美元,增长11.62%。其中,向关联企业借款占比67.97%,向金融机构借款占比24.73%(下降1.54个百分点);发行债券占比0.81%;境内外汇借款480.30亿美元,增长35.79%,其中向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借款193.89亿美元,增长61.07%。应付外汇利息25.32亿美元,增长15.20%。参检企业境外投资余额为22.37亿美元,增长121.54%。境外投资占全部外汇投资的16%;境内外汇投资余额为120.69亿美元,增长23.85%。境内外汇投资占全部外汇投资的84%;应收外汇股利余额0.73亿美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参检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担保余额为52.21亿美元,增长9.10%,占外汇资产总额的4.09%,下降0.53%。参检企业按股权或约定比例计算的外方所有的未分配利润为305.50亿美元,应付外汇股利42.92亿美元,两项合计348.42亿美元,增长9.92%。
2.对外直接投资
2005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出4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8%;撤资清算等资金汇回2.07亿美元,增长26%;净流出38.98亿美元,增长284%。
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从境外投资发展的地区结构来看,东部地区的境外投资活动占主导地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境外投资资金汇出额占全国的95.9%。在对外直接投资来源中,外汇贷款占52.7%,购汇资金占43.8%,自有资金占3.5%。
(四)证券投资
2005年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由2004年同期顺差277亿美元转为逆差10亿美元。其中,证券投资资产逆差85亿美元,证券投资负债顺差75亿美元。
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对外证券投资增加。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出85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净流入209亿美元。这反映出2005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提高与本外币利差缩小,金融机构从上年减持境外资产、增持境内资产转为增持境外有价证券资产,带动了证券项目资金流出。
自境外证券融资扩大。上半年,境外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净增75亿美元,增长11%。其中,我国企业境外股票发行筹资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实际资金净流入73亿美元,增长8%。
证券投资是国际间重要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式之一。我国正处于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程之中,坚持审慎渐进的资本账户开放,因此,证券投资特别是对外证券投资尚未成为我国主要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式,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都较为单一。目前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他境内机构尚未开展这类业务。同时,我国境外证券融资涵盖境外股票筹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外币债券发行等类型,而对外证券投资则主要限于债券类品种。我国证券投资的双向流动还具有较大潜力。
(五)外债
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但增速下降。截至2005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661.76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2004年末增加186.84亿美元,增长7.5%,同比少增9.8个百分点。
外债流量继续保持增长,呈大进大出态势。上半年,外债总流量2881.32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其中,新提款1482.74亿美元,同比增长77.7%;还本付息1398.58亿美元,增长130.5%。
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占比上升。6月末,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333.97亿美元,占登记外债的17.52%,比上年末下降0.93个百分点;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672.46亿美元,占35.27%,下降0.96个百分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363.34亿美元,占19.06%,上升1.69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477.29亿美元,占25.03%,上升0.51个百分点;中资企业债务余额57.10亿美元,占2.99%,下降0.3个百分点;其他机构债务余额2.60亿美元,占0.13%,下降0.1个百分点。
短期外债占比攀升。按期限划分,6月末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8.2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6.9%,比2004年末增加5.39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13.4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1%,比2004年末增加181.45亿美元,短期外债占比较上年末上升了3.3个百分点。
债务类型以国际商业贷款为主。6月末,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1327.38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69.6%,比2004年末上升1.1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579.38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30.4%。
币种结构以美元债务为主。6月末,美元债务占登记外债余额的66.8%,比2004年末上升1.8个百分点;其次是日元债务和欧元债务,分别占14.1%和8.1%,与2004年末相比变化不大。
中长期债务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登记的中长期债务余额(签约期限)中,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为240.98亿美元,占18.0%;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为182.28亿美元,占13.6%;投向制造业的为152.22亿美元,占11.4%;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为136.40亿美元,占10.2%;投向农林牧渔业的为67.81亿美元,占5.1%;投向房地产业的为45.46亿美元,较2004年末增加了5.79亿美元。
在经历了2004年的外债余额高速增长后,2005年上半年外债增长的趋势逐步放缓,其主要原因,一是借用外债成本有所提高。自2004年6月底至2005年6月底,美联储连续9次调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3.25%,本外币利差逐步缩小,企业对外借款的成本有所提高。二是外债管理政策调整对控制外债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以来,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外债政策,加强了对外债流入及结汇的管理。
专栏4
如何看待短期外债的较快增加?
2001年,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对原外债口径进行了调整: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纳入我国外债统计范围,同时扣除境内机构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负债;将企业3个月以内贸易信贷和中资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纳入外债统计。在期限结构方面,将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债务(签约期限)纳入短期债务。由于新口径扩大了对短期外债的统计范围,导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从2000年末的130.8亿美元(占比9%)猛增至2001年末的653亿美元(占比35.3%)。2005年,在企业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我国改进了对贸易信贷的统计方法。按新方法统计的贸易信贷余额高于原统计方法。
2001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对外借款增长较快,尤其是短期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占比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38%升到2004年的49.8%,2005年6月末更是达到53.1%。
我国短期外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出口规模扩大,贸易信贷中进口延期付款和出口预收款随之增加。2004年末贸易信贷余额为65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比重为26.4%。2005年6月末,贸易信贷余额和占外债余额比重分别上升至755亿美元和28.4%。二是近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业务经营渐趋活跃,从境外融资相应增加,且以短期信贷为主。三是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借债需求,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贷款更趋向于借用外债,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借债及结汇方面享有比中资企业更多政策优惠,因此,外商投资企业以股东贷款方式为主的对外短期借款增长迅速。
从整体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始终在国际标准安全线(>100%)内,2005年6月末为503.2%。短期外债中贸易信贷占很大比重,但贸易信贷资产负债是与进出口规模相适应的,而且贸易信贷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不会出现资金大规模进出的现象。总的来看,我国的短期外债风险是基本可控的。
但是,短期外债的迅速增长值得关注,它意味着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潜在风险上升。为此,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如改革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方式,对外资银行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尤其对短期借款指标按照从紧原则核定;规范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管理;对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借款严格按照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差额管理,适度控制外债流入规模。
三、外汇市场运行和人民币汇率
(一)外汇市场建设情况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十多年来,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1.外汇市场主体
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截至2005年6月底,共有366家会员,包括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即期交易品种为人民币兑美元、港币、日元和欧元。截至6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上述四种外币即期交易的加权平均汇率,作为下一工作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中间价。
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业务,建立了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外汇交易的直接通道,为其外币与外币的交易和清算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其外汇资产币种转换的成本,加快了转换速度。现阶段共推出欧元/美元、澳元/美元、英镑/美元、美元/日元、美元/加拿大元、美元/瑞士法郎、美元/港币和欧元/日元的买卖业务。截至2005年6月底,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已签约的会员银行有30家,实际交易的会员银行有17家。
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买卖的币种基本涵盖国际市场主要的可兑换货币,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元、澳门元、丹麦克郎、加拿大元、美元、香港元、挪威克郎、欧元、日元、瑞典克郎、瑞士法郎、新加坡元、新西兰元、英镑等。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在一些银行试点推出部分不完全兑换货币的挂牌买卖业务。
从1997年开始,中国银行率先试点远期结售汇业务。随后远期结售汇业务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上半年,共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七家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3.交易和清算方式
银行间外汇市场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来实现交易。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买卖采取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竞价交易方式,由电子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外汇买卖进行撮合,并实行本外币集中清算。本外币资金清算速度均为“T+1”。
外币对外币买卖采用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并实行集中差额清算。美元/加拿大元清算速度为“T+1”,其它外币对外币买卖的清算速度均为“T+2”。
(二)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
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继续保持稳定。美元对人民币日加权平均价一直维持在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的水平。
2005年年初,人民币对欧元加权平均价为11.1474元/欧元,随后银行间外汇市场欧元一路下跌,6月24日跌至9.95元/欧元最低点,6月30日报收10.0007元/欧元,比2004年底的11.2588下跌11.17%。
2005年年初,人民币对日元加权平均价为8.0535元/100日元,1月17日,日元摸高至8.0997元/100日元,随后振荡下行,6月30日以7.5040元/100日元的最低点报收,比2004年底的8.0573下跌6.87%。
上半年,人民币对港币汇率呈U型走势。年初,人民币对港币的加权平均价为1.0631元/港元,随后港币逐渐走低,2月3日港币探低至1.0606元/港元。5月1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优化联系汇率制三项措施,港币开始反弹。6月23日港币升至最高点1.0652元/港元,6月30日报收1.0645元/港元,比2004年底的1.0641微升0.04%。
(三)银行间市场外币间交易
银行间市场外币对外币买卖系统于2005年5月18日试运行,6月20日正式上线。截至2005年6月30日,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共有32个交易日,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成交量累计折合20.67亿美元。其中,欧元/美元、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英镑/美元交易比较活跃。
2005年上半年,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形成的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价格和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走势基本一致。对于欧元/美元、美元/日元、英镑/美元等活跃币种,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报价的买卖价差一般都只有1个基点,有时还会出现买卖价格持平的情况,表明市场流动性较好。
为活跃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首次引入了做市商制度,由10家做市商为市场持续提供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双边报价。10家做市商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荷兰银行、蒙特利尔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2005年上半年,交易量前4位的做市商是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
专栏5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的市场化程度始终是我国确定不移的目标。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防止危机加深,我国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率稳定。
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本次汇率机制改革后,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四、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调整
(一)国际经济形势
国际经济持续复苏,主要经济体平稳增长。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3.3%。欧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年增长率从2004年同期的2.1%下降至1.1%。日本经济保持复苏态势。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不平衡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上半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为37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8.33%。与之对应的是,能源出口国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顺差扩大。在此背景下,世界贸易摩擦增加。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上半年反倾销诉讼案件为96件,略低于上年同期,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全球通货膨胀水平总体适度,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出现较大上涨。上半年,美国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1.11%,欧元区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0.44%,日本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下降0.2%。国际商品市场石油价格大幅上行,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最高达到60.95美元/桶,比2004年末上涨了17.09美元,涨幅达到39.33%。
美元利率连续上调,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出现全面反弹。上半年,美联储连续4次上调利率,使美国基准利率上升到了6月底的3.25%。美元转向高息货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利差拉大,美元对各主要货币转强。6月底,欧元兑美元收于1.2108,较年初的1.3465下跌10.1%;日元兑美元收于110.92,较年初的102.78下跌了7.9%。
国际经济的平稳增长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由于全球贸易不平衡问题加剧,使中国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由于我国对石油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依赖较强,石油类能源、矿产价格的上涨对我国进口带来一定影响。虽然美联储连续加息分流了部分资金,但由于全球整体上仍处于低利率环境,资金供应充裕,我国境外融资和吸引外商投资的外部条件依然较为有利。
(二)国内经济形势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增速依然较快。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受气候条件和财政资金支持等有利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提高,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2004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1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但结构有所改善。国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一定抑制。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等基础性行业投资增幅扩大,冶金、有色金属等过热行业投资增幅回落。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增幅回落到23.5%,比2004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消费需求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2.5%,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和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了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比上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平稳回落,利率水平稳中调整。上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累计同比上涨2.3%;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9.9%,但增幅有所放缓。中央银行加大利率杠杆的力度,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到0.99%,分别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存款利率0.25和0.1875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平稳增长,股票市场走势低迷。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5.7%,增速比2004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同比增长13.3%。相对于债券、票据市场交投活跃的局面,上半年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量同比下降45.1%,新股发行基本停滞。
财政收支状况有所改善,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国家财政收入完成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财政支出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收支相抵财政盈余比2004年多增466亿元。财政支出结构重点转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能源和高新技术、社会保障和教育发展。
出口增长强劲,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由于国外需求上升、贸易壁垒进一步削减,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回落直接减少了国内进口需求,上半年海关外贸出口3423亿美元,增长32.7%;进口3027亿美元,增长14%,增幅同比回落28.6个百分点;进出口由上年同期的68亿美元逆差转为396亿美元顺差。
长期来看,产业和投资结构改善,国内储蓄、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优化,本外币利率协调,都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短期来看,“高储蓄、低消费”的矛盾较为突出,促使国内企业更多地转向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仍不通畅,加上其他制度性因素的约束,国内企业境外融资的积极性增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三)外汇管理政策
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改革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扩大全额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将境内机构超限额结汇期限延长至90天。扩大商务出国供汇范围和标准,调高境内居民个人自费留学购汇指导性限额。
规范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进口延期付汇实行登记备案,出口预收货款和转口贸易实行待结汇管理。严格控制境内银行短期外债规模。开展收汇专项检查,查处违规资金流入,打击地下钱庄和其他非法外汇交易。
拓宽资金流出渠道。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将全国购汇额度从33亿美元提高到50亿美元。上半年,累计新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55个,境外投资资金汇出23.6亿美元,同比增长4.7倍。支持境内保险机构对外证券投资,批准首笔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额度17.5亿美元。开展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监管工作,做好对申请人身份及有关财产来源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核。
上述政策措施有助于引导资金跨境双向均衡的流动。但是,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
五、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一)形势展望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
在上述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预计2005年全年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将延续上半年的扩大势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
(二)政策取向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预计相关政策的取向是:
积极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扩大国内短缺性资源和战略原材料进口,支持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西部地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逐步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待遇,加强法制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稳妥有序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政策促进和协调机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逐步推动境内机构开展境外证券投资。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完善国际收支风险监测,强化国际收支预警分析,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的管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完善外汇交易模式。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和价格发现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