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414亿重金下注第三大原油生产基地—新疆
为了吸引他们到新疆安营扎寨,中石化在西部新区实行“谁勘探、谁发现、谁开发、谁受益”原则。也就是说,中石化总部把前期的勘探投入风险全部都背了,而后期的收益则分文不取。
已经成为全国第三大原油生产基地的新疆,正在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争夺的另一个目标。尤其是随着中石化的半路杀出,大漠深处、戈壁滩上,新一轮的石油勘探热潮正在兴起。
中石化的新计划
新疆已经连续13年原油增长幅度位居全国第一。2003年,新疆原油产量突破了2000万吨的大关,其中,中石化320万吨左右,占中石化全年产量(3700多万吨)的近1/10。尝到甜头的中石化开始在新疆投下重注,并且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方案。
据《新疆经济报》报道:今年初,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在一个会上宣布,计划到2020年新疆西部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即“两盆一廊”)———投入414亿元,加快油气勘探步伐。
在这个为期16年的勘探投资计划中,新区勘探的重点,“十五”后期重点基本确定为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区块。
而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除准噶尔中部地区和塔中地区将继续是主攻地区外,塔里木孔雀河地区、准噶尔准南地区和塔里木巴楚地区也是重点攻关地区,并希望在“十一五”期间获得规模储量。
到了“十二五”至“十三五”,除上述区块获得稳定规模储量外,攻关重点则集中到准噶尔准北地区、塔里木阿北———顺北地区以及外围六盘山盆地和敦煌盆地。为此,中石化计划在上述地区钻井776口,获得探明油气当量16.5亿吨。最终到2020年,在西部建成大型原油生产基地。
完成这项任务的,是中石化的一个特设机构———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以下简称“西指”)。
记者向西指一位负责人求证时,他承认有这样一个规划,但否认了上述的数字。
西指6支大军
新疆是中石油的地盘。但中石油的一个懈怠,让中石化有了可乘之机。
我国实行油气资源登记制度,谁先登记谁就有权勘探开发。但为了防止产生光登记而不开发的“死块”现象,国土资源部规定登记证实行三年一换制度。同时还有两条“军规”:一是登记的区块要按面积交纳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另外必须还要有一定的投入和作业工程量。
1990年代后期,中石油放弃了很多难度较大的油气区块的重新登记。利用这个空挡,中石化开始“跑马圈地”,悄然把这些区块拿到了手,并且在2000年专门成立了西部新区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
登记的目的是为了开发,为了统筹协调新疆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2001年12月21日,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成立。中石化高级副总裁牟书令亲自担任西指的党工委书记、指挥。
中石化给西指的任务是“集中统一管理西部新区的勘探工作,负责西部勘探部署的决策、投资计划和审定,优化勘探投入方向;组织西部勘探项目管理、生产运行及协调各参战油气田企业的关系;统一协调处理与地方的关系。”
中石化刻意给西指酿造出一种“背水一战”的肃然。据西指项目管理处处长陈厢介绍,西指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借聘借调来的,“我们都是借调过来的,我的工资和关系都在原先的河南油田。西指给我们发放的只是东西部地区工资奖金的差补。”
所以,中石化在西指的人力投资成本很低。同时,西指实行甲乙方制度。“我们是一种甲方公司模式,负责油区的登记工作和勘探的投资,但我们没有施工队伍。”陈厢介绍,“作业发包给各大油田公司,这样就解决人员问题”。
中石化也严格控制西指的花钱指标。“如果到2006年能够完成预定的石油探明储量,能够拿到3个亿的储量,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陈厢说,“可要是在这几年,最好位置打的井却见不到油田的话,后面的工作量就会减少,投入就会更严谨。”
中石化从东部地区的胜利、中原、河南、江苏和江汉油田和中石化西北局一共调集了6支队伍,约1万多人奔赴新疆。
为了吸引他们到新疆安营扎寨,中石化在西部新区实行“谁勘探、谁发现、谁开发、谁受益”原则。也就是说,中石化总部把前期的勘探投入风险全部都背了,而后期的收益则分文不取。如塔中地区的中部1区块的前期勘探、试油、试采,都是由西指投资,但目前的原油销售收入,全归江苏油田。
同时,中石化2002年5月在新疆专门成立中石化勘探开发西部分院,这个机构的规模比西指还大。
这个研究机构的职责是专门配合驻疆的各油田公司进行勘探开发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加强技术的攻关实力。“他们跟油田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油田研究区块,研究院研究区带。”西指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孙希利说。
目前,中石化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和河西走廊等三大勘探领域共登记了64个油气勘探区块,总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公里。
“三年下来,搞的工作量很大。”陈厢说,“取得了三个出油点,北疆准葛尔盆地二个,南疆塔中的隆起带一个。”
据西指常务副指挥蔡希源介绍,三个出油点前后发现在2002年8月、2003年2月和9月,“三大突破预示了三个油气田的雏形。”
中石化今年给西指下的任务是探明储量达到2000万吨。
第一年西指的物探和钻井的投资为7亿多元,去年则翻了一番,达到15亿元。西指计划到2006年,争取投入60亿-70亿元,可采储量争取找到2亿吨。
两路作战
但中石化显然不会只满足于西指的这种速度。
中石化决心要在“十五”期间在西部地区形成1000万吨的油气产能。除了西指预期中的500万吨产能外,还有另外一支队伍来分担其余的500万吨的任务——中石化西北分公司以及中石化集团的西北局(二块牌子一套人马)。中石化西北局的前身是新星石油公司西北局。
新星石油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曾是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新星在新疆登记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优质油气资源区块,还在西安和塔里木的塔和地区拥有炼油厂。
1998年的第三次油改将石油市场分切为两大区域。西部与北部属中石油集团所有,东部与南部属中石化集团所有。
但中石化在2001年全额收购了新星公司后将新星公司西北局进行了重组,将其一分为二:物探和钻井等存续业务(即油田服务)划入中石化集团西北局,而经营和投资职能则划入上市公司中石化,成为中石化西北分公司。
“这样等于中石化在新疆地区就有一个拓展上游业务的机会,能够直接作业了。”中石化一位官员说。
2003年,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开始大规模量产——原油产量达到300万吨。而今年,中石化给其下达的任务是350万吨。
同时,在2003年,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河油田的深处又发现了一个整装的亿吨级大油田。据知情人士介绍,西北分公司有望在塔河油田形成10亿吨的储量规模并在“十五”期间获得5亿吨的探明储量。在塔河油田形成500万吨的油气产能。
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宗铁介绍,现在西北公司的业务分布范围为塔河油田、雅克拉—轮台区带和天山南区带。
监管者与竞争者
中石化采取的是贴身打法———专钻中石油的空隙。
为此,两家的竞争开始升级。据中石化的一位官员介绍,先是双方互相封锁消息,相关的地质资料互不共享。“实际上这些资料都是国家投入的,但我们不能共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石化官员抱怨。
甚至在同一个油井,“你在这头打井,他就在那边开挖,互不相让。两家纠纷很多。”
但国内专家对此认为,此事有积极的一面,促进了当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和技术进步。因为“10个监管者不如一个竞争者”。
中石油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据新疆石油学会秘书长胡小凡介绍,“西指成立后,给中石油的压力很重。但这个压力是给北京的,他们要考虑地盘的问题”。
为此,中石油这二年给新疆地区企业的政策是“要什么给什么”。他举例:“去年只是勘探上,中石油临时就增加了10多亿投资。只要有好的项目报上去,马上就有投资下来。”
而在今年1月,中石油加强了在新疆的人才力量———来自克拉玛依油田(即新疆石油公司)的负责人王宜林和塔里木油田的寥永远分别晋升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他们升上去以后,对我们这里的长久发展有好处。”胡小凡说,“所以,最好中海油也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