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今年将推进各类改革试点 完善调节机制
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改革,完善科学发展的经济调节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昨日在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完善科学发展的经济调节机制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改革,形成完善的经济调节体系。”
范恒山介绍说,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要抓紧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相应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确保财权事权相匹配。推进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物业税等改革,强化税收杠杆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形成能动、自律、富有活力而又严于控制的微观金融基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强化金融杠杆的运用,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金融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要在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自主权,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在价格体制改革方面,要着眼于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有利于协调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
范恒山强调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能否完成“十一五”改革目标关键在开局,应具体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二是强化重大改革事项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三是推动形成强劲的改革动力和良好的改革氛围,四是着力提高改革队伍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第二个方面的工作,范恒山具体指出,要努力推进各类改革试点。积极搞好有关专项试点,如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公务用车改革、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投资项目“代建制”,产业投资基金等专项改革试点。同时,要着力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把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推动一批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提供示范。各地也可以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以不同改革内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央行邮储银行确立组建程序
代表央行参加昨天举行的“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官员表示,在坚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支持中行、工行择机上市;抓紧研究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工作等金融企业改革仍将成为今年我国金融改革工作的重点。
该官员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并按照“一行一策”原则分步制定、实施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同时,研究促进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以及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的具体政策措施。
该官员透露,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方案及其业务范围由银监会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成立后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进行调控和监管,财政部进行财务监管和国有资产管理,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并允许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
在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的同时,该官员还指出,将推动存款保险制度尽快出台,为规范存款类金融企业的市场退出创造条件。目前,央行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将积极参与和推动《物权法》的制定以及《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等法律的修改工作,为金融企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设部重点解决普通居民住房问题
代表建设部发言的官员在昨天召开的“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建立引导和促进普通居民住房消费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今年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
建立普通居民住房消费的长效机制将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调整经济适用住房定位,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落实以财政预算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三是加快研究推进住宅现代化,创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发展模式。四是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拓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本融资渠道,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
建设部官员在发言中指出,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支柱产业和消费热点。
==== 聚焦经济体制改革会议 ====
国家有关部门将着力形成合理利益分配格局
基于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较大的状况,当前在继续重视效率的同时,要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范恒山指出,除通过公平就业缓解收入差距外,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解决利用公权、动用公共财力、依靠特许经营获得垄断利润提高少数人收入水平的问题。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我国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列为近期改革重点
中国经济近些年保持高速增长,但企业缺乏活力、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蔓延、地区封锁与市场分割严重等问题不断发展。范恒山认为,这些与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紧密相关。
发展改革委:“四个立足”推进改革
立足务实推动改革进程、立足攻坚拓宽改革领域、立足协调凝聚改革力量、立足多赢实现改革突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司司长范恒山23日表示,基于新阶段改革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要继续完善和拓展改革的推进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