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市场资讯(VIP) >> >> 正文

日本石油战略的六大特点

2004-3-8 在线收藏
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石油战略,不仅从石油危机中走出,而且在外交中借此塑造有利的战略环境,推动其政法大国地位的实现。


  日本是个能源极度贫乏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日本的“心腹之患”。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其产量仅占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2%。日本根据国情,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石油战略,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综合看,现阶段日本石油战略具有六大特点。

  多元化:进口渠道多元化和实现手段多元化。

  作为世界石油最重要产地的中东一直是日本最大的石油进口渠道,目前在日本石油进口中仍高占88%。因此,日本向来比较重视以中东为重点的石油外交。1973 年后,日本开始奉行亲阿拉伯外交,取得了明显成效。冷战后,日本又积极谋求中东的和平稳定,转而实行“平衡外交”,同时加强与阿以双方的关系,但基本上没有影响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此次伊拉克战争前,沙特的石油矿物资源部长和卡塔尔的石油部长均向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表示在向日本供应石油方面将提供全面的合作。

  但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从未忽视从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此次日本在中俄“安大线”筹议中半道杀出以及积极参与萨哈林油气开发即表明其对俄作为重新崛起的能源大国的重视。日本如果能够争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低到65%,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国家石油安全的风险。1997 年日本提出“欧亚大陆外交”新战略,主要用意也即抢先夺取中亚与高加索地区能源开发的主导权,以便将来从该地区得到稳定的油气供应。此外,冷战后日本加强了对非洲、中南美洲的官方援助,大力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有着从这些地区的石油出口中多分点羹的用意。据美国能源部信息局发表的《2003 年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01 年至2025 年期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石油产量将从4550 万桶/日增至5880 万桶/日。其中,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将于2025 年达到1040 万桶/日,比2001 年增长44%,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将由2001 年的370 万桶/日增至2025 年的630 万桶/日,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非洲国家的石油产量则将相应由270万桶/日增至690万桶/日。在这种情况下,素有“经济动物”之称的日本无疑将继续大力推动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在实现并保障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的手段运用上,日本的石油战略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制定实施一定的外交政策战略外,日本还注重对石油生产国的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大力推行“日元外交”。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日本在石油进口上已不再只是消极被动地等待石油进口,而是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优势走出国门,与石油生产国合作开发石油甚至争取获得石油的优先开采权。日本也不忘发展私人关系以游说石油生产国政府,可以说,此次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方案迄今仍未定夺,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日本对俄联邦政府和远东地区政府官员的游说工作。

  规模化:石油储备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建立石油储备。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975 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80年代,日本又开始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官民一体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2003 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 万千升,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844 万千升,可用92天,民间储备4055 万千升,可用77天。

  科技化:厉行节能政策和开发替代能源。

  70年代初日本能源消费的70%是石油,内阁针对危机制定了石油紧急对策纲要,减少对企业的供应,要求国民自动节省石油和电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运动。整个70年代,日本将节省能源作为主要战略,产业政策的重点由“资源能源多消耗型”转向“省资源能源型”,厉行节约民用能源,得以避免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在厉行节能政策上,日本一直处于国际社会的领先地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节能技术先进、国民节能意识强和政府推动力度大,其中尤以开发先进的节能技术为中心和根本。目前,日本节能技术的开发已涉及到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近些年来,日本对能源政策重点和方向都进行了调整,由节能转为开发,开始着眼于压缩石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并致力于开发多种能源。1993 年,日本政府计划拨款约300多亿日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波力发电、温差发电、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尤其提出要开发利用原子能,通产省还制定了加速发展原子能的计划,计划到2030 年建成120 个核反应堆,使核电达到整个发电量的近60%。但随后,世界范围核泄露问题日益严峻,日本本土核设施也多次发生事故。在国民大力反对下,日本政府开始调整其能源政策,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逐步放弃大力发展核能的设想,原定在2010 年前新建20个核电站,现在也压缩到只建五六个,转而致力于更加安全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和燃料电池的普及,并在技术上下功夫,推广煤炭的清洁型使用方法。

  制度化:对石油的进口、运输、消费和储备等环节制定一定的规则。

  在国际层面,日本积极参与制定并遵循国际制度和规则,对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日本也采取了合作的态度,没有趁机“偷廉价油”。此外,日本还参加了国际原子能组织和国际能源组织。国内层面的制度化主要表现为就石油的消费和储备及开发替代能源进行立法,确保石油战略在国内的顺利实施。目前日本在这些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新能源特别措施法》、《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石油储备法》、《关于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的法律》等等。

  民间化:日本石油战略注重民间力量的运用。

  在石油储备上,民间储备就占日本石油储备的近一半。在新能源开发上,日本的“新阳光计划”则采取了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联合的方式,共同攻关。在节能上,日本也强调企业及家庭的节能意识的培养及节能技术的民间开发。甚至在官方层面的石油进口,日本也不忘民间力量的利用,同时还大力加强对石油生产国民间力量的工作以游说政府。民间对政府的石油战略也予以大力支持。比如,企业界对政府的节能政策一直表示积极响应,经济团体联合会牗经团联牘于1997 年6月制定了“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提出了节省1540 万千升石油的目标,这相当于国家节能目标牗1810 万千升牘的85%。不少大企业甚至将节能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战略,纷纷制定并公布了各自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计划。如东芝公司宣布到2010 年将排放量减至比1990 年少25%,松下公司则宣布每年减少2%。

  政治化:石油政策与外交政策互动。

  最明显的事例莫过于日本不惜以数十亿美元的重金利诱俄罗斯采纳“安纳线”方案。日本这样做除了出于与中国争夺俄石油资源的考虑外,还在于担心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及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的加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能排除日本有着破坏中俄关系的险恶用心。日本迫不及待地让俄放弃“安大线”而采纳“安纳线”,除为了自身石油需要外另有其他目的:一是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中俄“安大线”建成后,对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要有重要意义,并有利于中国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二是影响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削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与发展;三是日本企图通过与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在亚洲各国石油消费激增且中东局势动荡的情况下,日本认为亚洲各国应在各自加强石油储备的基础上建立能够相互调剂余缺的亚洲石油储备体制,并表示鉴于大多数亚洲国家不具备储油能力,日本愿意将本国尚空闲的储油设施转用于亚洲的石油共同储备。此设想一旦成为现实,日本无疑将大大提高其在亚洲尤其是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因为到时候日本将握有东南亚国家大部分的石油储备。总的说来,近年来日本积极将石油战略融于外交战略中,欲借此塑造有利的战略环境,加强其在东南亚的影响,推动其政治大国地位的实现。(摘自《当代世界》)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