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是行业创新的重要方向
谢百军,浙江省绍兴市嵊州新中港热电有限公司负责人,从事电力热电工作已有四十多年,可谓经验丰富。尽管如此,在近年来煤炭价格猛涨、电价基本不动的情况下,由他掌舵的企业还是一度出现了巨额亏损的局面。不过,在经历过一番市场的洗礼之后,新中港热电公司并没有垮下,相反在众多同类企业还在苦苦挣扎的时候,该企业已经扭亏为盈提前走出困境。
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给了这个企业一次重生的机会。据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突围,新中港热电公司曾一口气先后应用了30多项技术,其中多数都是该企业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应该说,谢百军和他的企业只是电力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眼下,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寻求创新,才能在今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空间。如今,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前提下,自主创新已经是电力行业的必然选择。
竞争机制是自主创新最大动力
电力行业比较特殊,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垄断体制下,电力行业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运行模式,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首要目标,因此需要的是常规式的、成熟的、长期积累经验养成的生产流程管理方法,谁也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改变这些。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包括员工积极自主创新的热情自然不会高,生产技术和管理上墨守成规,在如今看来也并不难理解。
一位业内人士曾深有体会地谈到,“如果要在电力行业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性极小。因为电力行业是一个基础性行业。过去,如果在这个行业干久了,在创新上你甚至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电力行业的创新要有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应该有一种环境,并且最终能够体现在企业利益上。”
这种环境应该是怎样的?2002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因为在此之后,中国的电力市场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当年,我国开始推行电力体制改革。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厂网分开并成立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等。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也于2003年3月成立,开始履行电力市场监管者的职责。此后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将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下一步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业将要实施输配分开,并进一步完善区域电力市场,尽早实现电力竞价市场。
一系列体制改革措施实施的目的,是要实现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目标。
这就是电力行业需要的一种环境。竞争机制的引入,为电力行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最大的动力来源。某种意义上说,与电力行业唇齿相依又纠缠不清的煤炭行业也是推动电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角色,因为日益高涨的煤炭价格激发了电力企业对设备节能降耗的需求,与此同时也激发了这一行业的创新热情。
电力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成,并非一蹴而就。目前,电力行业中体制性的障碍仍然存在,例如电站无序建设、电源结构恶化、电网建设滞后、节能降耗不力、煤电矛盾加剧、环境压力增强等。据了解,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曾专门研究电力工业发展问题,并强调指出必须切实控制不合理的需求,调整电源结构,坚持节约与建设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加强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这是一种政策层面上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电力行业必然选择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一条道路。
创新是实现节能降耗的必然选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为此,去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下发通知,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各地区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同时,各地区要按照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结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立GDP能耗指标考核机制。
“节能降耗是电力行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原国家能源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电力专家朱成章指出,“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2年我国电厂热效率为35.42%,这个数据看上去与国际水平差不多,可能还要略高一点,但是我们的热效率是把供热的效率也统计进去了,如果单纯从电厂发电效率来看,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信息部主任薛静指出:“目前电力生产能力高速发展,极大地缓解了电力供求矛盾,但是下一步如何与资源、市场相和谐,是电力行业必须摆脱环境制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开拓这条路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其中节能降耗,就是电力行业自主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契机之一。”
薛静说,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2%。在发电生产环节,仅发电的辅助设备节能降耗潜力就很大。这两年,发电企业很大部分技术开发的投资都放在了辅机设备上,节能成效明显,效益可观。此外,除新增机组可以直接引用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原来的机组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这其中节能改造又必须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需要具体研究。电网生产方面,节能降耗的空间也是很大的,在硬件上体现在线路架构方式、线路材料的更新等,在软件上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的优化和调度的安全可靠,同时要与发电企业形成和谐的关系,促进发输供系统的整体优化。这些不仅需要融合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实现更新换代,更需要在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竞争机制中,实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
产业调整为创新带来难得机遇
记者曾就自主创新问题采访过一家电力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企业采用了很多先进设备,但多是国外产品,现在回想起来,企业的自主创新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薛静在分析电力行业生产与投资情况时说,关于电力过剩问题,应该这样认识,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电力一直处于粗放式发展,生产结构极其不合理,现在是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也是电力行业自主创新的最佳机遇期。
据薛静介绍,电力行业结构调整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电源侧结构,另一个是电网侧结构。
薛静说:“现在我国电源侧结构极不合理。一方面火电在全国装机容量中所占比例已达75.6%,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压力在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30万千瓦及以上的节能环保机组在全国装机总容量中仅占42%,余下的老机组和小机组最核心的问题是高耗能、环保问题得不到解决。环保的技术创新任务非常艰巨,这也占了国内环保项目很大的投资比例。对于发电企业来讲,国家对环保投资优惠政策已经在新建机组的上网电价中体现了,但是,那些老机组和小机组的环保技术改造经费从哪里来,如何加速改造或淘汰,这就需要在技术创新和机制上创新了。从国家、行业和企业角度,加大电源侧结构调整,就要加大水电、核电、新能源的投资力度。但是水电的综合、有序、梯级开发,核电的技术路线确定与安全运营,新能源的发电设备及其上网技术自主化与规模化等,都需要电力行业在自主创新这个突破口上做文章。”
薛静指出,过去我国在核电应用技术路线选择上一直没有最终结论。究竟是全盘引进法国和德国成套设备,还是消化吸收他们的技术,实现国产机组批量生产,促进核电大发展,这一直在争论。技术路线的选择影响到投资力度、产业安全等因素。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去年底我国新的核电项目上马,我国核电技术路线已经确定,今后我国将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这给我国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当然,国家已明确要进行核电生产最新技术的研究,并要示范投产。
“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发展风电,风电发电设备必须走国产化道路,其发电并网的稳定性问题,也给电力行业提出全新挑战。
特高压电网建设是近来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薛静指出,现在南方电网提出要以此为契机,提高电网企业特高压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拥有国际先进的自主核心技术,为此还成立了研究所。国家电网公司目前也联合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的专家学者研究100万伏特高压电网建设。这其中涉及原材料、电网技术、设备开发、安全稳定、技术经济、环境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没有正式运行特高压的主要因素,这是电网方面自主创新发展的一大契机。
薛静指出,近年来,我国在供电紧张、电网高负荷运行的状况下,没出现类似美国大停电那样的事故,应该说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电力二次保护设备起到关键作用。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国的电力科研机构创新研究的二次保护技术与设备,就已经得到许多世界专利。此后我国的二次保护技术与设备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保障了我国的电力安全。
管理创新与补偿机制同样重要
电力行业在管理上的创新同样重要。薛静指出,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把信息流、物流、生产调度、事故紧急预案等变成一个企业资源统筹信息化管理,目前来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电力企业谋求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现代企业管理,走自主创新的一个突破口。过去,在体制改革之前,特别是发电企业,目前的生产原材料、生产流程、调度信息、生产经济指标和企业管理信息等都是孤立的,不利于信息资源整合与调节,也不利于通过竞价途径与电力市场信息相衔接,不能形成从生产到市场之间的信息互动,使得生产与市场脱节。现在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力行业也是如此。从原材料开始,到成本管理、信息流流动、调度、竞价上网、用户负荷管理等,都能实现自动反馈、信息瞬间传递和调控的话,这才是现代电力工业生产模式。在创建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不仅有信息技术的提升,还需要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电力市场化的建设与完善。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信息部侯勇认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国家对电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能建立一种补偿机制。他指出,电力行业毕竟是基础工业,目前在市场条件并不完善的前提下,国家对电力行业的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一定补偿,可以起到激励推动作用
